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

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识时务。公元前712年,息、郑两国发生争执,息侯悍然出兵伐郑,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当时有识见的人士,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他们认为息国犯了不自量力等五大错误。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唐·韩愈《悼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偏正 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丰子恺《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我当时听了这位医科老学生的自白,在心中窃笑他的~。”△含贬义。用于描写过高地估计自己。→蚍蜉撼树↔量力而行。也作“自不量力”。


解释量:估计,估量。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同时,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而息国国小力弱,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有一次,郑、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息侯大败而归。有识之士由此判断,息国将要灭亡。他们认为:“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不估量自己的实力,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不明辨是非,不考察曲直,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不是很正常吗?”

近义螳臂当车

反义量力而行

例句

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简直是不自量力。


【词语不自量力】  成语:不自量力汉语词典:不自量力

猜你喜欢

  • 谢家拟雪

    同“谢家咏雪”。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咏杨花》:“刘绩《咏杨花诗》云:‘……谢家拟雪真儿女,到处生虫不杀虫。’”【词语谢家拟雪】   汉语大词典:谢家拟雪

  • 剡曲舟回

    同“剡曲兴尽”。宋方岳《酹江月.梦雪》词:“剡曲舟回,灞桥诗在,一笑人如昨。”

  •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盗贼憎恨主人,百姓讨厌当官的。 形容乱世社会骚扰,人际关系紧张。语出《左传.成公十五年》:“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后妃》:“(修

  • 田豫俭素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田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豫罢官归,居魏县。汝南为具资数千匹,遣人饷豫,豫一不受。”三国魏并

  • 银样镴枪头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秀,秀穗结实。镴,锡铝合金,白色似银而质软。镴做的枪头,表面似银好看,因质软而不能击刺。后用以比喻徒有其表,却中看不中用。

  • 困马周

    源见“新丰客”。喻指怀才未遇之士。明单本《蕉帕记.备聘》:“你不要把龙生看左了,他是个困马周未把才华显。”

  • 塞门扫轨

    同“闭门却扫”。清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塞门扫轨,邻右莫窥其面。”

  • 梦刀州

    同“梦三刀”。明张居正《送涂司理之叙州》诗:“尔梦刀州初拜官,风尘须借惠文冠。”

  • 孤军作战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无人支援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工作。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因为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已经起了变化……可以说我们已经脱离了过去的那种慢慢发展

  • 日月居诸

    见“日居月诸”。明·李开先《祭王外祖驿丞文》:“~,时序推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