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

粟(sù速):小米。泛指粮食。此典指伯夷、叔齐在周武王战灭商纣王后,不吃周朝粮食。后以此典比喻忠诚坚定,有气节。殷朝末年,有个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东)。国君有几个儿子,大子叫伯夷,小子叫叔齐。孤竹君去世,按遗嘱应立叔齐为国君,但叔齐不肯,坚持把君位让给哥哥伯夷,而伯夷遵父命要弟弟叔齐继位,兄弟两人互相推让。结果两人都没有继承君位,先后都逃走了。他们投奔西部地区一个诸侯国首领周伯昌(周文王姬昌)。当伯夷、叔齐赶到那里,姬昌已去世,他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正准备出兵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拦马劝谏,可是姬发讨纣主意已定,坚持发兵东征,周武王平定商纣祸乱,天下都归顺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那是可耻的,他们坚持气节,不吃周朝之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此典又作:“周粟不顾”。

【出典】:

史记》卷61《伯夷列传》2123页:“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以周朝王室为宗主),而伯夷,叔齐耻之,义(坚持气节)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例句】:

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述宾 粟,谷类。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不事二主,从一而终。《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多用于人的操节方面。


【词语不食周粟】  成语:不食周粟汉语词典:不食周粟

猜你喜欢

  • 东郭之迹

    源见“东郭履”。谓鞋破底穿,足迹印地。形容穷困潦倒。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萧功曹 颖士、赵员外 骅,开元中同居兴敬里肄业,共有一靴。久而见东郭之迹。赵曰:‘可谓疲于道路矣。’”【词语东郭之迹】

  • 牛下

    同“牛角之歌”。宋晁补之《满庭芳》词:“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词语牛下】   汉语大词典:牛下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其:指儿子。 旧指对孝子的考察是:当他父亲在世时,看他怀有什么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看他又有什么行为。语出《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元.秦简夫

  • 恨铁不成钢

    比喻对自己所期望的人因不能变好而产生埋怨情绪。语出《红楼梦》九六回:“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鄢国培《漩流》一九章:“刘军长对这个外甥女儿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恐

  • 诽谤之木

    《大戴礼记.保傅》:“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史记.孝文本纪》唐司马贞《索引》注引《尸子》云:“尧立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据古史传说,尧舜

  • 白环报

    同“白环报恩”。唐曹邺《翠孤至渚宫寄座主》诗:“古人于黄雀,岂望白环报?”

  • 搏虎

    源见“冯妇”。比喻同强敌作英勇斗争。柳亚子《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诗:“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词语搏虎】   汉语大词典:搏虎

  • 浑噩

    同“浑浑噩噩”。元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约制如竟宁,浑噩回正始。”【词语浑噩】   汉语大词典:浑噩

  • 闻鸡舞

    同“闻鸡起舞”。宋辛弃疾《菩萨蛮》词:“功名君自许,少日闻鸡舞。”【词语闻鸡舞】   汉语大词典:闻鸡舞

  • 范叔僵

    同“范叔寒”。清毛奇龄《冬日过上海署故人任明府制衣衣我感赋》:“顾此短褐不至骭,恻然为念范叔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