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冶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其他 形容专横霸道者为所欲为,却严格限制别人的行为与权利。语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张贤亮《小说中国》:“过去几十年中……立法却是个别人的专利,立出来的法也是叫人民遵守的,所谓‘~’一类的东西。”△贬义。多用于处事为人方面。也作“州官放火”。


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成语,意在讥讽在上者依势胡作非为而禁止在下者正当活动的情况。

为什么说 “放火”呢?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说,有个叫田登的人当了郡守,“自讳其名”,谁要是触犯了,必遭鞭打,“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上元 ( 农历正月十五日) 放灯,人们可以到州治之地游玩观看,吏人在街市上张贴了一张榜文,写道: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忌讳田登之名,所以把 “放灯”说成 “放火”。后遂形成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语,用以表示在上者自己胡作非为而限制、苛求他人之意。


【词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汉语词典: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猜你喜欢

  • 不问青红皂白

    谓不辨是非,不问情由。《老残游记续集》第四回: “不问青红皂白,举起鞭子就打。”参见:○不分皂白见“不分皂白”。《老残游记·续集》4回:“~,举起鞭子就打。”【词语不问青红皂白】  成语:不问青红皂白

  • 款段

    源见“跕鸢”。指凡劣的马。多以借指居官低下。唐刘湾《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诗:“龙钟驱款段,到处倍思君。”宋苏轼《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词语款段】   汉语

  • 朝南暮北风

    源见“郑公风”。指顺风。宋陆游《溯溪》诗:“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

  • 头风痊

    同“头风愈”。唐韩愈《送灵师》诗:“维舟事干谒,披读头风痊。”

  • 埋璧

    《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

  • 厌难折冲

    指能克服困难,制敌取胜。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见“折冲压难”。汉·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

  • 枚皋相见

    《汉书.枚乘传》附《枚皋传》:“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枚皋是枚乘的小妻之子,枚乘离梁地时其妾与子枚皋未随同归。后遂将“枚皋相见”用作

  • 尝胆

    同“卧薪尝胆”。唐王维《燕支行》:“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词语尝胆】   汉语大词典:尝胆

  • 自经沟渎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管仲辅相桓公统帅诸侯,使天下归正,

  • 归风

    晋.陆机《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款,望归风而效诚。”后以“南云”、“归风”引申为思亲友、怀故乡之典。南朝.梁.何逊《赠韦记室黯别》:“水夜看初月,江晚泝归风。”【词语归风】   汉语大词典: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