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灰之刑
古代苛刑之一,凡将烧余的灰丢在路上的,要处以黥刑。《史记.李斯列传》:“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张守节《正义》:“弃灰于道者,黥也。韩子曰:‘殷之法,弃灰于衢者刑,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曰,弃灰于衢必燔,人必怒,怒则斗,斗则三族,虽刑之可也。’”
古代苛刑之一,凡将烧余的灰丢在路上的,要处以黥刑。《史记.李斯列传》:“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张守节《正义》:“弃灰于道者,黥也。韩子曰:‘殷之法,弃灰于衢者刑,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曰,弃灰于衢必燔,人必怒,怒则斗,斗则三族,虽刑之可也。’”
源见“鱼传尺素”。指展读书信。清刘嗣绾《八声甘州.题姜松泉春水图》词:“是红泥亭下,尺书烹鲤,斗酒听莺。”
源见“鲁鱼亥豕”。指文字经多次传抄出现错误。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至于经典隐暧,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偏正 古书多次传写而文字讹误。语本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
宋.苏洵《衡论上.远虑》:“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握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指凡是知道的事情全说出来,凡是说出来的事情则毫无保留。后因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宋参军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淑(chù)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同“吐哺握发”。《后汉书.高彪传》:“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并列 比喻礼贤下士。《后汉书·高彪传》:“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
晋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后以“阅川”比喻年华。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皇上念同气之至美,感阅川之永谢。”【词语阅川】 汉语大词典:阅川
源见“一饭千金”。谓受恩重报。唐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戎,西晋琅邪临沂人,性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和峤,汝南西平人,聚敛无度,杜预称他有‘钱癖’)。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
参见:安陵知时
见〔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