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气傲心高

气傲心高

气:气势;气质。傲:傲慢;看不起人。心:心思。高:高深。指气质傲慢,心思高深。允禵(īí题,1688-1755年),姓爱新觉罗,名允禵,是康熙皇帝第十四子。允禵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贝子(满语,意为“天生”贵族,为清宗室爵位第四等。贝子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他屡从康熙皇帝征讨边疆,立有战功,深受喜爱。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为抚远大将军(清代封爵之一,出征专授将军,统率部队,驻防各地)。康熙皇帝亲自在太和殿授给抚远大将军印,并命令用正黄旗纛(dú独,皇帝亲征所用仪仗之大旗,绘五色销金云龙纹的黄色大龙旗),去征讨准噶(Gā咖)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并驻防西宁,后又驻防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主持西北战事。康熙皇帝去世后清世宗胤祯即位,以次年为雍正元年(1723年)。他指示总理王大臣说:“西边这一路军队事务,抚远大将军允禵的职务和责任很是重大,但是皇父丧事若不回京城来,恐怕在内心里是不安静的,速急发行公文给爱新觉罗·允禵王爷,令他奔驰驿(yì一)道(古代跑马传递公文的驿站之间的大道)兼程赶回京城来。”等到允禵速急赶回,却命令他留守景陵(康熙帝)陵墓,解除了军权。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又指示说:“爱新觉罗·允禵缺乏知识,狂妄无理,气质傲慢,心思高深,我希望他能改悔,以便加给恩惠。”监禁允禵在景陵寿皇殿旁十多年,到清世宗雍正帝死后,才由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于乾隆元年(1736年)将允禵放出来。

【出典】:

清史稿》卷220《诸王传六·圣祖诸子·恂勤郡王允传》9081、9082页:“世宗即位,谕总理王大臣曰:‘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于皇考(皇帝尊称死去的皇父)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允禵至,命留景陵待大祭。雍正元年五月,谕曰:‘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25回:“安老爷这一开口,原想姑娘心高气傲,不耐烦去详细领会邓九公的意思,所以先把他这三句开场话儿作一个破题。”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42回:“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气傲心高,只得作一长歌,当做似《莲花落》,满市唱着乞食。”


并列 志气高傲。《二刻拍案惊奇》卷22:“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形容有骨气;也形容狂妄。


【词语气傲心高】  成语:气傲心高汉语词典:气傲心高

猜你喜欢

  • 晚食当肉

    《战国策.齐策四》:“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时,齐人颜斶隐居不仕。他曾建议齐宣王应礼贤下士,受到赏识。齐宣王欲拜颜斶为师,并许以富贵。这样,便可以得到肉食,出门也可以乘车。颜斶对此婉

  • 英雄所见略同

    见:见解。英雄人物的见解大致相同。多用来表示双方意见、想法等相同。庞统(事迹见前“负重致远”条)初为吴将周瑜功曹,后投刘备,深得信用。一次二人饮酒,刘备问道:“当初你为周瑜功曹时,我曾到东吴,听说周瑜

  •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放:抛弃,排斥。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当时被称为与古乐对立的“新声”。远:疏远,远离。佞( ㄋㄧㄥˋ nìng )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淫:淫秽。殆:危险。 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

  • 负戴

    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载:接舆躬耕以为食,楚王派使者持重金、具车马往聘迎之。其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

  • 雀儿参政

    此典为金哀宗时,参知政事合周行文将“而”写作“儿”事。合周,即完颜合周,是金宗室,一名永锡。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任元帅左监军兼知真定府事。时蒙古军进军中都,合周奉命往援,溃逃而归,中都失守。金

  • 见义不为无勇也

    眼见合乎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怯懦。语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后汉书.张皓传.附子纲》:“不料强弱,非明也;弃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

  • 火中莲

    同“火生莲”。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词语火中莲】   汉语大词典:火中莲

  • 湘女竹

    同“湘妃竹”。元 李致远《一枝花.孤闷》套曲:“一天愁杀裴生杵,千点泪啼斑湘女竹。”

  • 蒋诩宅

    同“蒋生径”。清袁枚《过永州太守王蓬心留饮署中属题小像》诗:“蓬心先生旧相识,同看菜花蒋诩宅。”【词语蒋诩宅】   汉语大词典:蒋诩宅

  • 如指诸掌

    同“了若指掌”。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 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述补 诸,之于。比喻了解事情,办事容易。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