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王恭鹤氅”。形容姿仪如神仙。宋苏轼《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竹阁见忆》:“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
《孟子.万章上》载: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居乐道。后用为贤士在野的典实。宋魏了翁《送从子令宪西归》诗:“须知陋巷忧中乐,又识耕莘乐处忧。”【词语耕莘】 汉语大词典:耕莘
源见“看朱成碧”。比喻不分是非。宋魏了翁《满江红.次韵黄叙州》词:“嗟世眼,迷朱碧,矜气势,才呼吸。”【词语迷朱碧】 汉语大词典:迷朱碧
源见“扬雄投阁”。指天禄阁。亦借指文士苦读于藏书之楼。南朝 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既笑沮 溺苦,又哂子云阁。”南朝 梁萧纲《君子行》:“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淄。从容子云阁
《史记.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
同“何曾食万钱”。唐李峤《钱》诗:“赵壹囊初乏,何曾箸欲收。”
《孟子.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兼爱是封建社会做人的信条,除此之外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因以“岂有他哉”形
同“趾高气扬”。明沈德符《野获编.谐谑》:“若初进者足高气扬,凌轹前辈。”见“趾高气扬”。《东周列国志》24回:“宰孔视桓公~,似有矜高之色,乃应曰:‘君以为可,谁敢曰不可!’”【词语足高气扬】 成
见〔钦若昊天,敬授民时〕。见“敬授人时”。《梁书·元帝纪》:“食乃民天,农为治本,垂之千载,贻诸百王,莫不~,躬耕帝籍。”【词语敬授民时】 成语:敬授民时汉语大词典:敬授民时
同“伤弓之鸟”。唐刘禹锡《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诗:“宿草恨长在,伤禽飞尚迟。”【词语伤禽】 汉语大词典:伤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