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 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遂用“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之处用精辟之语点明要旨,使之生动传神。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秦牧《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那个‘诗眼’一点上去,就像画龙点睛似的,通篇诗都突然光采焕发了。”


连动 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语句点明主题,使内容更生动有力。语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多用于写作或说话方面。→锦上添花↔画蛇添足


解释画好龙的肖像后再给它画上眼睛。后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庐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南北朝时梁朝的梁武帝萧衍尊崇佛教,广修寺院。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当时很有政治地位和远见,又是著名的画家,梁武帝修饰佛寺的时候往往让他在墙壁上作画。当时梁武帝已经分封出去的儿子们都不在自己身边,武帝很想念他们,就派张僧繇到各位王子的封地去描摹他们的画像,以便自己看见画像就像见面一样。当时江陵有座天皇寺,是明帝萧鸾设立的,寺里有座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了卢舍那佛的佛像以及孔子等十位哲人。梁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佛门内为何要画孔圣人呢?”张僧繇回答说:“这座寺庙以后还得依赖孔圣人的画像来保存呢。”等到后周时代朝廷废灭佛法,烧光了天下所有的寺庙和佛塔,只有这座殿堂因为有孔子的画像所以没有下令拆毁。又记载说,金陵有座安乐寺,张僧繇在里面画了四条白龙,但没有给它们画眼睛。他常说:“如果一旦画上眼睛,白龙就会飞走。”人们以为不可能,一定要他画上眼睛。果然,当张僧繇给其中的两条白龙画上眼睛后,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不久,雷电击穿了墙壁,这两条龙腾云驾雾飞上了天,而另外两条没有画眼睛的龙一直还保留在墙上。


【词语画龙点睛】  成语:画龙点睛汉语词典:画龙点睛

猜你喜欢

  • 他山

    源见“他山之石”。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汉仲长统《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学,广之以他山,肃之以二物,则腥臊之物可除,而芬芳之风可发矣。”《聊斋志异.司文郎》:“

  • 井投辖

    同“井中车辖”。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客来尚喜井投辖,主礼宁论烛飞炧。”

  •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诚惶诚恐”是封建时代臣下上给皇帝奏章中的常用语。表示对皇帝极其尊敬,实在感到畏惧不安。后也用于含讥讽意味的不安表现。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汲县)人。少有才能,王莽时

  • 庄生丧

    源见“鼓盆”。指丧妻。唐陆龟蒙《记事》诗:“方倾谢公酒,忽值庄生丧。”

  • 子猷清兴

    同“子猷佳兴”。宋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诗:“会待子猷清兴发,还须雪夜去寻君。”

  • 众口成虎

    源见“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次传来,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宋陈师道《送杨侍禁兼寄颜黄二公二首》之一:“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

  • 经笥便便

    源见“孝先便腹”。形容人满腹才学。清蒋士铨《满江红.壬午京兆闱中咏物》词:“经笥便便,知不等、巾箱储蕴。”

  • 田窦倾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天

  • 跖犬吠尧

    跖,传说中春秋时期的著名盗贼;尧,传说中的古代圣明之君。跖犬吠尧,意谓各为其主,而不管好人坏人。齐国将领田单率军破燕,恢复齐国七十余城,因而受封为安平君,掌握齐国军政大权。这时,齐国一个叫貂勃的臣子和

  • 虚舟任触

    《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淮南子》用空船不怕和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