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淮阳卧理

    源见“卧治”。称颂地方官吏政事清简,无为而治。唐皇甫曾《韦使君宅海榴咏》:“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

  • 梦熟黄粱

    源见“黄粱梦”。喻进入梦乡,熟睡。明无名氏《鸣凤记.林公避兵》:“只见他一似宰予昼寝,孟轲隐几,梦熟黄粱。”见“黄粱一梦”。明·无名氏《鸣凤记·林公避兵》:“只见他一似宰予昼寝,孟轲隐几,~,庄周蝴蝶

  • 雍门鼓

    同“雍门琴”。清赵翼《哭汪文端师》诗:“琴忍雍门鼓,碑难岘首镌。”

  • 下尽羊昙棋

    《晋书.谢安传》:“(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

  • 举扇一撝

    形容傲慢的样子。《南史。萧子显传》:“颇有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流言,但举扇一撝而已。”撝( ㄏㄨㄟ huī 挥)通“挥”。

  • 钓文钩

    源见“渭滨垂钓”。指谋取帝王信任重用的手段。文,指周文王。明袁宏道《陶石篑书至》诗:“自无求相意,焉用钓文钩?”【词语钓文钩】   汉语大词典:钓文钩

  •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但少仪礼、辞令。这是汉高祖刘邦对周勃的评语。《史记.高祖本纪》:“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

  • 张衡愁

    《文选》卷二十九东汉.张平子(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何为怀忧心烦伤。”诗序云:“时

  • 青袍白马

    《梁书.侯景传》:“(景)自篡立之后,时著白沙帽,而尚披青袍。……普通(梁武帝萧衍年号)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南朝梁时,北方降将侯景叛梁自立。他骑白马,他的士兵皆穿

  • 酒有兵

    《南史.陈暄传》:“故江咨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意谓酒能消愁犹如兵能克敌一样,后因以“酒有兵”表示以酒消愁。宋苏轼《王巩屡约重九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