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罗浮梦

    旧题唐.柳宗元撰《龙城录》:“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憇车仆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

  • 染竹成斑

    源见“湘妃竹”。指斑竹。唐宋之问《晚泊湘江》诗:“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 甘橘万头奴

    源见“千头木奴”。指维持生计的家产物业。形容人家道殷足。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六:“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

  • 仪韶

    源见“凤凰来仪”。宫庭乐章的美称。元张翥《寄题顾仲瑛玉山》诗:“入贡徕符绂,仪《韶》下凤凰。”【词语仪韶】   汉语大词典:仪韶

  • 辛有浩叹

    《左传.僖公二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辛有到伊川,见到披头散发在野地上祭祀的人们,就说恐怕不到一百

  • 日边

    源见“日近长安远”。指极远之地。唐李白《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亦比喻京师附近,帝王左右。唐赵嘏《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诗:“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宋杨万里《送丁

  • 削竹简

    《三字经训诂》“削竹简”下注:“公孙弘年五十矣(按:《史记.平津侯列传》、《汉书.公孙弘传》均作“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乃以刀削去竹青,借取《春秋》钞录而

  • 倡荡之姬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后因以“倡荡之姬”借称从良的妓女。唐白行简《李娃传》:“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逾也。”

  • 儿戏

    比喻处理事情了草轻率,有如儿童嬉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词语儿戏】   汉语大词典:儿戏

  • 风树悲

    同“风木之悲”。唐白居易《赠友》诗:“庶使孝子心,皆无风树悲。”【词语风树悲】  成语:风树悲汉语大词典:风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