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离娄至明

离娄至明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东汉.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娄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离娄是古代视力极佳的人,传说于百步之外能见秋毫之末。后因用作咏明察之典。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子野善听,离娄至明。神靡遁响,鬼无逃形。”此借以表示希望居高位者能明察辨明自己的冤情。


【典源】《孟子·离娄上》汉·赵岐注:“离娄,古之明目者,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楚辞·九章·怀沙》:“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淮南子·原道训》:“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汉·高诱注:“离朱者,黄帝臣,明目人也。”

【今译】 离娄 (一作离朱),传说是古代眼睛看得最清楚的人。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丢失了玄珠,曾派他去寻找。他能在百步以外看清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人洞察事物。

【典形】 离娄肆目、离娄之明、离娄之视、离娄至明、离朱肆目、离朱之明、离娄照。

【示例】

〔离娄肆目〕 唐·张籍《罔象得玄珠》:“离娄徒肆目,罔象乃通玄。”

〔离娄之明〕 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扶步有邯郸之失,勉视无离娄之明。”

〔离娄至明〕 唐·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子野善听,离娄至明。神靡遁响,鬼无逃形。”

〔离朱聪目〕 三国·曹植《车渠椀赋》:“虽离朱之聪目,内炫曜而失晴。”

〔离朱之明〕 唐·李白 《上安州李长史书》:“属早日初眩,星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


猜你喜欢

  • 众人国士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为知伯报仇,伏在桥下刺杀赵襄子,被捉住后,襄子问他为什么一定要为知伯报仇,“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战国时,

  • 担簦

    《史记.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簦”方指斗笠。据《史记》记载,战国时虞卿曾背着斗笠不惜远程奔波之劳游说赵孝成王。后以“担簦”喻奔波辛劳。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

  • 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上古时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便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偏生九阿姐造化,讨得着,年时赚了若干

  • 奔月

    西汉.刘安等撰《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也记载

  • 剡曲舟回

    同“剡曲兴尽”。宋方岳《酹江月.梦雪》词:“剡曲舟回,灞桥诗在,一笑人如昨。”

  • 沧海一粟

    大海中的一粒粟米。比喻极其渺小。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偏正 粟,小米,谷子。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张贤亮

  • 伯牙曲

    源见“伯牙鼓琴”。指高妙的琴曲或诗作等。宋欧阳修《奉答厚甫见过宠示之作》诗:“戏君此是伯牙曲,自古常叹知音难。”

  • 江令锦袍

    南朝陈.江总《山水纳袍赋.序》:“皇储监国余辰,劳谦终宴,有令以纳袍降赐。何以奉扬恩德?因题此赋。”(据《艺文类聚》卷六十七引)南朝陈.江总,在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他曾受锦袍之赐,作《山水纳

  • 冬日与夏日

    《左传.文公七年》:“狄(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侵我西鄙(我,当指鲁),公(文公)使告于晋。赵宣子(晋赵盾死后谥宣子)使因贾季(晋中军帅)问酆舒(酆舒当是狄相),且让之(责其侵鲁)。酆舒问于贾

  • 琳琅

    源见“琳琅触目”。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晋葛洪《抱朴子.任命》:“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宋李昴英《贺新郎.再用韵饯吴宪》词:“想胸蟠,蕊阙琳琅笈。真作者,也难及。”亦指优秀人才。唐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