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出典】: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例句】: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主谓 ①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②内部的争吵、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


解释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同“盾”,盾牌)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当他卖自己的盾牌时,他夸赞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卖自己的矛。这时他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听到了这两句话,于是就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因为不能戳穿的盾和无物不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

例句

如果没有真正下功夫,仅靠“剪切、粘贴、复制”弄出来的论文难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甚至主要观点都自相矛盾。


【词语自相矛盾】  成语:自相矛盾汉语词典:自相矛盾

猜你喜欢

  • 范袍

    同“范叔袍”。李光《河山四律》诗之三:“丘坟我已悬徐剑,湖海人犹著范袍。”

  • 九老会

    源见“九老图”。指唐白居易退居洛阳时的九老之会。泛指告老还乡者的聚会。元沈禧《一枝花.为施以和寿》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俦。”【词语九老会】   汉语大词典:九老会

  • 善师者不阵

    师:用兵。 善于统帅军队的不一定要排列阵法。 表示高明的将帅不拘泥于作战的形式。语出《谷梁传.庄公八年》:“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阵。”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

  • 具位

    源见“具瞻”。谓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南朝 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宣德皇后敬问具位。”【词语具位】   汉语大词典:具位

  • 金刚不坏身

    《大般涅槃经》卷三:“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又,《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佛经中有“金刚之身,不可坏身”之语,意谓佛身可长生不老

  • 书中自有颜如玉

    颜如玉:容颜美得像玉一样。指美女。 旧时用作勉人读书之语。语出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鲁迅《三闲集.书籍和财色》:“我们的古人有言:‘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渐在实现了,但后

  • 三十子

    桔子的别名。南朝梁·王僧辩(?-555年)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仕北魏,归梁,任湘东王萧绎(yì义)左常侍及司马。侯景之乱,任大都督,从绎讨景。太清六年(552年)率军与陈霸先收复建康(今

  • 箭在弦上

    《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北齐魏收《魏书》:“陈琳作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袁绍)作檄书,但罪孤而已,

  • 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经、营:谓规画施工。不日:不终日。 仔细规画施工,很快便告落成。 形容工程进展迅速。语出《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唐.裴素《唐重修汉未央宫记》:“武夫奋力,将

  • 奋飞

    振翅而飞。《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后世也用为高举远引的意思。【词语奋飞】   汉语大词典: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