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深明大义行为端正的人,不因为有的人能言善辩,话讲得好,就认为他有才能而去举用他;也不因为有的人品行不好而对他讲的有道理的话也

  • 题桥

    同“题桥柱”。唐苏颋《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词语题桥】   汉语大词典:题桥

  • 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

    贯: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文:旧时货币单位。 即令有千贯家财,也不如每天有一分钱的进项。 意谓积蓄再多,也会坐吃山空,反不如经常有微薄的收入。元明时俗语。语出元.秦简夫《东堂老》一折:“

  • 一语如故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叔尚适郑,鬷(zōng)蔑恶,欲观叔向,从使之收器者,而往,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将饮酒,闻之曰:‘必鬷明也。’下执其手以上,……遂如故知。”郑国鬷蔑面貌丑陋,但是才能颇

  • 辩口谈天

    源见“邹衍谈天”。谓议论宏大,十分雄辩。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诗:“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谈天不易穷。”【典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

  • 宾至如归

    形容主人招待极其周到。公元前542年,鲁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因鲁丧,没有会见郑简公。子产派人全部拆毁了宾馆的围墙安放车马,晋国大夫士匄前来责备他。子产回答道,我听说晋文公作

  • 五车

    同“五车书”。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二:“两书穷舌端,五车摧笔锋。”【词语五车】   汉语大词典:五车

  • 怛化

    《庄子.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郭象注:“夫死生犹寤寐耳,于理当寐,不愿人惊之,将化而死,亦宜无为怛之也。”意谓人之死乃自然变化,不

  •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再:两次,第二次。 一次已经过分,难道还可以有第二次吗? 多用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即不可一错再错。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岂可再乎?”《晋书.列女传.吕纂妻杨氏》:

  • 豪侠窟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盗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始皇吞并六国后,把六国的豪侠都集聚到蜀地去。后遂用为咏蜀地之典。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