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后因以“铤而走险”喻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明史.蔡道宪传》:“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峻青《海啸》四章八:“但他们当中,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梁山的人。”


连动 铤,快走的样子;走险,奔向危险的地方。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柳建伟《天凉好个秋》:“可出县界得要村公所的路条,大印在侄儿手里,一急,就要~。”△常用于因迫不得已而去做危险的事情。→逼上梁山。也作“挺而走险”、“铤鹿走险”、“挺鹿走险”。


无路可走而被迫冒险谓之 “铤而走险”。

“走险”,犹言 “赴险”,走险路、做危险之事。 “铤”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 “铤”而走险呢?

左传·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杜预注: “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休 ( 托庇) 于楚,如鹿赴险。”知 “铤”为急切奔跑的样子。急切、慌乱而被迫采取冒险行动,这就是所谓之 “铤而走险”。

“铤”字从 “金”,应为金属器物。 《说文·金部》: “铤,铜铁朴也。”《木部》: “朴,木素也。”段注: “素犹质也。”由此而知“铤”为铜铁质地的器物。

《考工记·冶氏》: “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郑玄注:“杀矢,用诸田猎之矢 ( 箭) 也。郑司农云: ‘铤,箭足入稿中者也。’”孙诒让正义: “稿即矢干 ( 榦) 。箭足著金,惟见其刀,其茎入干中不见者,谓之铤也。”( 引自 《辞海》)

可在 “铤”为箭足的一个部位,因此,可引申为武器。“铤而走险”之徒,必带有武器,即凶器,这是一般常理。我们可以这样新解此语: “铤”,名词活用为动词,“铤而走险”即言被迫带着凶器而冒险行动。

“铤”,亦作 “挺”,属同音假借之例,借字不借词、借音不借义。


【词语铤而走险】  成语:铤而走险汉语词典:铤而走险

猜你喜欢

  • 燕馆

    《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史记.孟子列传》附《驺衍传》:“(驺子)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 鱼生釜

    同“鱼釜尘甑”。清尤侗《散米谣》:“欲竭升斗储,衙内鱼生釜。”

  • 桑榆之礼

    源见“桑榆”。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仪。唐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一日,遂有东湖亭之会。公削桑榆之礼,执宾主之仪,揖让升堂,雍容就筵。”【词语桑榆之礼】  成语:桑榆之礼汉语大

  • 贤人

    《魏略》:“太祖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者,清酒为圣人。”(据《艺文类聚》卷七十二引)《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

  • 山花烂漫时

    烂漫:色彩鲜艳的样子。 指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 也比喻美好的政治形势。语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刘乃和《探骊巾帼史,屈指二十年》(《光明日报》1993年8月

  • 宫腰

    源见“楚宫腰”。泛指女子纤细的腰肢。元曾瑞《哨遍.麈腰》套曲:“深兜玉腹,浅露酥胸,拘束得宫腰细。”【词语宫腰】   汉语大词典:宫腰

  •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用战争来消灭战争,这样的战争手段虽加运用,也是可以的。语出《司马法.仁本》:“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

  • 原氏阡

    《汉书.游侠传.原涉》:“涉字巨先。……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民为其道为‘京兆仟’。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仟’。”汉武帝时京兆尹曹氏死后葬在茂陵,通往墓地

  • 山甫

    《诗经.大雅.烝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汉.毛氏传:“仲山甫,樊侯也。”汉.郑玄笺:“天安爱此天子宣王,故生樊侯仲山甫,使佐之。”山甫,指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次子,曾辅佐周宣王中兴,官职为卿士,

  • 歼良歌黄鸟

    源见“秦穆杀三良”。痛斥暴君,哀悼被残害的贤良。柳亚子《赠王若飞夫人》诗:“歼良谁赎歌《黄鸟》,家祭无忘告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