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后因以“铤而走险”喻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明史.蔡道宪传》:“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峻青《海啸》四章八:“但他们当中,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梁山的人。”


连动 铤,快走的样子;走险,奔向危险的地方。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柳建伟《天凉好个秋》:“可出县界得要村公所的路条,大印在侄儿手里,一急,就要~。”△常用于因迫不得已而去做危险的事情。→逼上梁山。也作“挺而走险”、“铤鹿走险”、“挺鹿走险”。


无路可走而被迫冒险谓之 “铤而走险”。

“走险”,犹言 “赴险”,走险路、做危险之事。 “铤”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 “铤”而走险呢?

左传·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杜预注: “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休 ( 托庇) 于楚,如鹿赴险。”知 “铤”为急切奔跑的样子。急切、慌乱而被迫采取冒险行动,这就是所谓之 “铤而走险”。

“铤”字从 “金”,应为金属器物。 《说文·金部》: “铤,铜铁朴也。”《木部》: “朴,木素也。”段注: “素犹质也。”由此而知“铤”为铜铁质地的器物。

《考工记·冶氏》: “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郑玄注:“杀矢,用诸田猎之矢 ( 箭) 也。郑司农云: ‘铤,箭足入稿中者也。’”孙诒让正义: “稿即矢干 ( 榦) 。箭足著金,惟见其刀,其茎入干中不见者,谓之铤也。”( 引自 《辞海》)

可在 “铤”为箭足的一个部位,因此,可引申为武器。“铤而走险”之徒,必带有武器,即凶器,这是一般常理。我们可以这样新解此语: “铤”,名词活用为动词,“铤而走险”即言被迫带着凶器而冒险行动。

“铤”,亦作 “挺”,属同音假借之例,借字不借词、借音不借义。


【词语铤而走险】  成语:铤而走险汉语词典:铤而走险

猜你喜欢

  • 五千言

    《史记.老子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共五千字,故后以“五千言”指《道德经》,或用为说道家事之典

  • 千里共婵娟

    同“月明千里”。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语千里共婵娟】  成语:千里共婵娟汉语大词典:千里共婵娟

  • 董脐

    同“董卓脐”。沈砺《读史漫成》诗之八:“磔石销朱骨,焚膏烛董脐。”

  • 闰黄杨

    源见“黄杨厄闰”。指诗文等没有长进。宋陆游《春晚村居》诗:“身世已如风六鹢,文章仍似闰黄杨。”

  • 牧竖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喻尽行亡失。元尹廷高《会稽古陵》诗:“牧竖亡羊千古恨,九疑山下一沾衣。”

  • 玉树郎

    同“玉树芝兰”。宋陆游《冯县丞挽歌词》:“晚熹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 徯帝情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旧题汉.孔安国传:“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来,其可苏息。’”徯,等待。成汤征伐荒淫暴虐的无道之君夏桀,百姓都盼望成汤早日

  • 敝黑貂

    同“敝裘”。清黄景仁《骤寒作》诗:“去冬途中敝黑貂,今秋江上典鹔鹴。”

  • 断席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田叔列传》后录褚少孙补:“卫将军(此指卫青)从此两人(两人,指田仁和任安,他们都是卫青门下的舍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裂)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

  • 紫石棱,蝟毛磔

    《晋书.桓温传》:“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稜,鬚作蝟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紫石稜”,目如紫石而有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