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津

问津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长沮便说,他既然被称为圣人,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还问什么呢?

【出典】: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例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指 “询问”、 “打听”,如 “无人问津”即言 “无人过问”、“无人打听”。

问津”此义从何而来呢?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桃花源记》,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夹岸桃花盛开,景色分外迷人,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山有个洞,洞中有光,他便进去了。洞越来越大,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以便日后再来寻访。到了武陵郡后,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让渔人做向导,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标记都不见了,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

那山洞里面的世界,人们说是 “世外桃源”。

后来,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 “欣然前往”,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故了,“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问津”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

问津”一语最早见于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但表示 “询问”、“过问”、“打听”等义并被广泛使用,则缘于 《桃花源记》。


【词语问津】   汉语词典:问津

猜你喜欢

  • 陈鱼

    《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

  • 蝶梦

    源见“庄周梦蝶”。指迷离惝恍的梦境。唐李咸用《早行》诗:“困才成蝶梦,行不待鸡鸣。”亦指超然物外的玄想心境。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语蝶梦】   汉语大词典:蝶

  • 志大才疏

    同“才疏志大”。宋苏轼《扬州到任谢表》之一:“志大才疏,信天命而自遂;人微地重,恃圣眷以少安。”并列 志向远大而才学疏浅。语本《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鲁迅《

  • 东平之树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东平思王刘宇〕立三十三年薨”颜师古注引三国 魏刘劭王象《皇览》:“东平思王冢在无盐,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

  • 殊路同归

    同“殊途同归”。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策,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见“殊途同归”。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词语殊路同归】  成语:殊路同归汉语大词典:殊路同归

  • 投鼠

    同“投鼠忌器”。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流言欲成投鼠误,偏惑犹然见豕讹。”【词语投鼠】   汉语大词典:投鼠

  • 十里珠帘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珮之声。”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九:“石虎于太极殿前起楼,高四十丈,结珠为帘,垂五色玉珮,风至铿锵,和鸣清雅。”唐代杜牧《赠别》:“娉娉袅袅

  • 泪叶

    《晋书.孝友传.王裒》:“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晋朝王褒是有名的孝子,他痛父死于非命,在墓旁修草屋守孝,早晚叩拜,悲痛时,抓住柏树哭

  • 五羖羊皮

    羖(gǔ古):黑色的公羊。此典指秦穆公用五张黑色公羊皮从楚国将被俘的百里奚赎回,委任重用。后以此典形容君王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或比喻未得到机遇的贤士。百里奚,一作百里傒。一说百氏,字里,名奚。少时贫困

  • 魏公筹

    同“魏舒画筹”。宋苏轼《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平生魏公筹,忽斫郢人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