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

鸩,毒酒。饮鸩止渴,比喻明知后果有害,但仍贪图一时之急需,而不顾留下后来的大患。霍谓字叔智,魏郡邺(今河北临漳)人。十五岁时,他的舅父宋光以私自删削诏书条文而被捕入洛阳诏狱,受尽酷刑。为了替舅父辩诬,霍谓给当时担任大将军的梁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的舅父出身仕宦世家,仕途一直比较顺利,行为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品行上也没有任何污点。无故删改诏书条文,他图的是什么,即使对诏书中一些内容不理解,又怎能会冒死罪的危险而去犯法呢!比如肚子饿了吃附子,喉咙渴了喝鸩酒,谁都知道这是断断不可干的事。他怎么能做呢?”梁商看了他的信后,对他的才华和志气很是欣赏,即将宋光免罪释放,霍谓也因此而显名天下。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16页《霍谓传》“(宋)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例句】:

西晋·葛洪《抱朴子·嘉遁》:“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


并列 鸩:浸过鸩鸟羽毛的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后果。语本《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巴金《谈〈憩园〉》:“年纪大一点的轿夫多数抽大烟,因为他们的体力不够,不得不用这种兴奋剂来刺激,明知这是~,但是也无其它办法。”※鸩,不读作jiū。△贬义。用于形容以有害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剜肉补疮 挖肉补疮。也作“饮鸩解渴”、“止渴饮鸩”。


解释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喝用鸩鸟的羽毛泡的毒酒来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目前的困难,不顾后患。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霍谞是东汉时期魏郡人,年纪轻轻就显示出才气,被推举为明经。不久,有人在大将军梁商面前诬告霍谞的舅舅宋光,说他胡乱改变法律条文,宋光因此被囚禁在洛阳的监狱中,遭到严刑拷打。霍谞当时年仅十五岁,便上疏给梁商说:“宋光是官宦子弟,遵规守矩,没有非分之想。他在州郡中地位最高,每日都盼望着被朝廷征召,并没有丝毫瑕疵缺点,他怎么会无故删改诏书呢?即使他对诏书中的条目有所疑问,也会寻找一种安全便利的办法,怎会去冒这种杀头的危险呢?私自删改诏书条目,就像用附子充饥,用毒酒止渴。还没有进入肠胃,才到咽喉就已经绝命,他怎么会这样做呢?希望将军留意、明察,则宋光幸甚、天下幸甚。梁商看了奏疏,认为霍谞才志很高,当即为他上奏赦免了宋光的罪过,霍谞也因此名扬天下。

近义剜肉医疮

例句

他明知借高利贷还债是饮鸩止渴,可眼下也不得不这样做了。


【词语饮鸩止渴】  成语:饮鸩止渴汉语词典:饮鸩止渴

猜你喜欢

  • 收桑榆

    同“收之桑榆”。宋王安石《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词语收桑榆】   汉语大词典:收桑榆

  • 飞鸢堕水

    源见“跕鸢”。形容环境险恶,处境危险。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飞鸢堕水,马援去而无归;金马骋光,王褒行而不反。”

  • 帝秦

    源见“鲁连蹈海”。谓屈己臣服。傅尃《感怀》诗:“枉劳奔走十年身,兴汉谁知竟帝秦。”【词语帝秦】   汉语大词典:帝秦

  • 船到江心补漏迟

    元.关汉卿《救风尘》一折:“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劳后悔。”船到江心才想到补漏洞,为时已迟了。后以船到江心补漏迟比喻事先没及早防备,临时补救,无济于事。也简作“江心补漏。”元

  • 四凶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书.舜典》:“流共 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

  • 柳家汀洲

    《玉台新咏》卷五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南朝梁.柳恽写江南春景诗有“汀洲采白萍”句。因柳恽当时为吴兴太守。故用“柳家汀洲”咏吴兴之典。唐.朱长文《吴

  • 青娥换玉鞍

    源见“妾换马”。谓不尊重妇女。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六:“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女子苦无端。莫言一匹追风马,天骥都来也不看。”

  • 解颐

    《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三国魏.如淳注:“使人笑不能止也。”西汉学

  • 金屏雀

    源见“锦屏射雀”。谓被选中为婿。《天雨花》一回:“闻他未中金屏雀,闺中若有女千金,都要与他连姻眷,挽托亲朋来议亲。”【词语金屏雀】   汉语大词典:金屏雀

  • 击金

    《吕氏春秋》卷十七《慎势》:“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据《吕氏春秋》载;古时作战,以鼓、金乐器的声为号令。击鼓进,击金退。是兵家指挥战斗进退之声,后因以用为进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