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鲁连蹈海

鲁连蹈海

战国策.赵策三》载,鲁仲连反对尊帝为帝,向辛垣衍指出:“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进一步,或解为失)而遂正(同政,此指为政、施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从颂,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众人不知鲍焦耻居浊世,则认为他为个人一身而死)。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尚首功,崇尚杀人献首之功)之国也,权(权诈)使其土,虏(奴役)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侠肝义胆,品格极高。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鲁仲连面见辛垣衍,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并坚决表示,如强秦一旦称帝,自己将投东海自尽,誓与秦王不共戴天。

后用为咏高尚之人坚守节义之典。

后汉书.逸民传序》:“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唐.李颀《行路难》:“鲁连所以蹈东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主谓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因不畏权贵、不肯做官而闻名于时。蹈,跳。鲁仲连跳东海。史载,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扬言,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因以“鲁连蹈海”形容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原含褒义。描写不在权贵面前改变自己主张。


【典源】《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可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亦载,后作“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译】 战国时秦国发兵围困赵都城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 (一作“新”) 垣衍入邯郸劝赵尊秦为帝。当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在赵国,听说魏将劝赵尊秦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说:“事情怎么样了?”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进言? 百万大军败于外,现在邯郸又不能解围。魏王派人来令赵帝秦,现这人就在此,我不敢再进言了。”鲁仲连说:“魏客辛垣衍在哪里? 请让我代您驳斥他,让他回去。”平原君即安排鲁仲连与辛垣衍会见,鲁仲连见辛垣衍默不作声。辛垣衍说:“我看处在这围城之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而先生的样子,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也久处这围城之中不去呢?”鲁仲连说:“世上以为义士鲍焦不是从容而死的,那是错了。秦国,是个不讲礼义只崇尚战功的国家。对待士人用权术,对待百姓象奴仆。如果让它得逞在天下称帝,施行它那套虐政,那我只有投入东海自杀。我不愿意做它的臣民。”后鲁仲连驳回辛垣衍,信陵君又率兵救赵,秦军退去。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始终不受,辞去,终身不复见。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人正气凛然,不畏强暴,代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封赏的高风亮节。

【典形】 耻帝秦、从鲁连、蹈沧海、蹈东海、蹈海、挥金、鲁连蹈海、鲁连子、却秦、却赏、谈笑却秦军、鲁连解围、挠赵帝秦、鲁连遗风、鲁连谈笑、蹈沧洲、跳东海。

【示例】

〔耻帝秦〕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四十五:“乌呼碑下吊忠臣,蹈海人人耻帝秦。”

〔从鲁连〕 唐·骆宾王《上李少常伯启》:“欲乘幽控寂,进绮季于青山; 乐道栖真,从鲁连于沧海。”

〔蹈沧海〕 唐·白居易《赠刘总太尉册文》:“仲连事成而蹈沧海,子房名遂而追赤松。”

〔蹈东海〕 宋·王安石《贾生》:“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蹈海〕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挥金〕 明·周庄《送杨石斋》:“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

〔鲁连蹈海〕 清 · 吴伟业 《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轲宁逃生。”

〔却秦〕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却赏〕 明·陈子龙《咏史》之二:“却赏贵仲连,辟谷怀子房。”

〔谈笑却秦军〕 晋·左思《咏史》之三:“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词语鲁连蹈海】  成语:鲁连蹈海汉语词典:鲁连蹈海

猜你喜欢

  • 佳丽地

    《文选》卷二十八南朝.齐.谢宣晖(眺)《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朝诗人谢眺曾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诗句赞美金陵胜地。后以“佳丽地”指称古金陵属地。唐.杜牧《润州二首》其二:“谢

  • 语浮面赤

    《太平广记》卷二二一《袁天纲》:“袁天纲,蜀郡成都人。……天纲瞻之良久曰:‘骨法成就,不异往时,然目色赤贯童子,语浮面赤,为将多杀人,愿深自诫。’后果多行杀戮。”唐朝袁天纲(一作罡)好道艺,精于相术,

  • 僻巷深居

    源见“箪瓢陋巷”。形容生活清贫,居处简陋。唐鱼玄机《和人次韵》:“白花发咏惭称谢,僻巷深居谬学颜。”

  • 断肠花

    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传说古代有一妇女怀念远方

  • 视民如子

    《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视民如子”,意谓把老百姓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般。形容对庶民百姓的关心爱护。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乡神道碑》:“

  • 五咏

    同“五君咏”。元周权《夏日访黄府尹席上次黄德厚韵》:“千篇已羡奴岛 可,五咏未许馀山 王。”

  • 奴颜婢膝

    奴隶的脸色和婢女的膝部动作,形容卑屈取媚的样子。晋葛洪《抱朴子.交际篇》:“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并列 形容低声下气,谄媚讨好的样子。《九尾龟》68回:“在上司面前做不出的

  • 孙敖秉羽

    《庄子.徐无鬼》:“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

  • 钟离委珠

    《后汉书.钟离意传》:“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显宗即位(汉明帝庙号),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东汉时,汉明帝

  • 萧寺

    也作“萧家寺”。据传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称佛寺为萧寺。常用以歌咏寺院、佛寺。任孝恭少时在萧寺跟随萧子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坚持蔬食斋戒,极为虔诚。任孝恭临淮(今安徽灵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