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

两河

①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西北隅,折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向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是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代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②水名。在今陕西商南县南。《方舆纪要》卷54商南县:两河“西入雷家湾,东出金斗沟,斜流百余里。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 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折北至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自北南流的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2)唐安史之乱后,合称河北、河南两道为“两河”,为当时割据藩镇的集中之地。《新唐书》专为藩镇中割据最久的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沧景、宣武、彰义、泽潞八镇作《藩镇传》,除泽潞外,七镇俱在“两河”。《旧唐书·张茂昭传》:“自安、史之乱,两河藩帅多阻命自固,父死子代。”(3)宋合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宋史·李纲传》:“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


猜你喜欢

  • 故驿镇

    北宋置,属依政县。即今四川邛崃市东三十里固驿镇。

  • 涟州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涟水县 (今江苏涟水县)。辖境相当今江苏涟水县地。贞观元年(627) 废。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 复置,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升为涟水军。唐武德四年(62

  • 戎墟

    即今广西苍梧县治(龙圩镇)。古戎城县治此。《清一统志·梧州府》:戎墟镇“即故戎城县治。距县(今梧州市)十五里。宋熙宁四年省入苍梧,即今地。本朝嘉庆十三年移同知驻此”。1952年移苍梧县治此。

  • 荻水口镇

    即荻水镇。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荻水村。《清一统志·海州》: 荻水口镇 “在赣榆县东北七十里,接山东安东卫界”。

  • 平洋桥

    一作平阳桥。明置,在今辽宁台安县西南。《明史·王化贞传》:天启间,化贞“遇大清兵平阳桥。峰始交,(孙)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

  • 滍阳县

    西魏置,属鲁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鲁州。贞观九年 (635) 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宝丰县东南滍阳镇。北周属武山郡。隋开皇十

  • 吉林县

    1913年改吉林府置,为吉林省会。治所即今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因与省重名,改名永吉县。旧县名。1913年由吉林府改置,治今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因与省重名,改名永吉县。1936年城区部分改设吉林

  • 安化管理局

    1934年改连阳化瑶局置,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1939年迁三江镇(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42年改置连南县。1934年析连县、连山、阳山三县地置(县级),治今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1939年迁今

  • 姚沟镇

    即尧沟店。今山东昌乐县西尧沟镇。在安徽省无为县南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姚沟,人口近6000。明初原系荒滩,布满小河沟,有姚姓首开一店,故名。1949年设姚沟乡。1958年改公

  • 留县

    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五十五里。西汉属楚国,高帝六年 (前201) 封张良为留侯于此。东汉属彭城国。南朝宋属彭城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徐州。大业初属彭城郡。唐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