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馆
在今浙江缙云县北,接永康界。《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五云馆“在县北。《闻见录》云:馆去县五十里,本名缙云馆,东通台郡,西北接永康,为县之要隘”。
在今浙江缙云县北,接永康界。《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五云馆“在县北。《闻见录》云:馆去县五十里,本名缙云馆,东通台郡,西北接永康,为县之要隘”。
又名漓山、沈水山、象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象鼻山。《方舆纪要》 卷107临桂县: 漓山 “山魁然拔起,横障江上,郡人名为象鼻山。以山突起水滨,形如象鼻也。明初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
元置,属犍为县。即今四川沐川县。明于此置沐川州。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水经·江水注》:垂山水“又南径方山戍西”。
即彭亡山。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十里仙女山。《明史·地理志》 彭山县:“东有彭亡山,亦曰平无山,俗呼为平模山。”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舆地纪胜》卷182云安军:天师泉“在县(旧治在今云阳镇)西二里洞灵观侧。每五月江水涨浊,一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洌,足一邑之用,尽九月而止,号天师泉”。
即今江西玉山县西苏村。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1:广信府玉山县有苏村。
东汉建武六年 (30) 改舂陵侯国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改为安昌县。古县名。东汉改舂陵侯国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南。属南阳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
①五代王闽置,属建安县。即今福建政和县东南镇前镇。北宋咸平三年(1000)升为关隶县,并移治今政和县。②北宋置,属宁德县。在今福建宁德市北七十里水漈。古镇名。五代王闽置,即今福建省政和县东南镇前镇。北
亦名八里郎。即今西藏洛隆县西八里。藏语意为帐篷山、牛帐篷山。当内地与西藏往来通道。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巴拉山“在硕板多西南,势平坦,上下约三十里,至巴里郎”。
即大堰村。今浙江衢县北玳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