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利州

利州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智州。

②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益州置,治所在兴安县(隋改绵谷县,即今四川广元市)。隋大业三年(607)改为义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利州,天宝元年(742)改为益昌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利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旺苍、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市县部分地。乾宁四年(897)于此置昭武军节度。五代唐平前蜀后曾改益川郡。北宋咸平四年(1001)为利州路治。辖境略缩小。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广元路。唐初,武士彠为利州都督,其女武则天出生于此。

③辽统和二十六年(1008)置,属大定府。治所在阜俗县(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及凌源、建平等县市部分地区。元属大宁路。明初废。

④南宋置羁縻州,属邕州横山寨。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东利周瑶族乡。元属田州路。明洪武七年(1374)属广西布政司,嘉靖初废。


(1)北魏西益州,号小益州,南朝梁改为黎州,西魏复为西益州,废帝三年(554年)改置利州,治兴安县(隋改为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隋大业初改为义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利州。天宝时曾改为益昌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旺苍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部分地。宋属利州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广元路。(2)辽统和十六年(998年)置,治阜俗县(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大土城)。辖境约当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属中京道。金属北京路。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附郭易俗县入州。属大宁路。明洪武中废。(3)南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东利周。属邕州所领羁縻州。元属来安路。辖境相当今田林县东一带。明嘉靖初废。


猜你喜欢

  • 故城县

    元初置,属景州。治所在今河北故城县(郑家口) 东北故城镇。清属河间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5年移治郑家口,即今故城县。在河北省东南部,东邻山东省。属衡水市。面积937平方千

  • 汉安郡

    即洛安郡之讹。治所即今河南卢氏县。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3:“志之汉安或即洛安之误。”

  • 定南厅

    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以定南县改置,属赣州府。治所即今江西定南县西南老城镇。1912年仍改为定南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升定南县为厅,治今江西省定南县西南高砂。属赣州府。1912年废厅

  • 水口山

    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北六十里。矿藏主要有铅、锌、金、硫磺。宋代始开采白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收归官办,以开采铅锌著名。

  • 苞信县

    ①又作褒信。东晋侨置,属新蔡侨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境内。南朝宋属南新蔡郡。南齐后废。②南齐改西苞信县置,属北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梁为义州义城郡治。隋开皇初改为殷城县。③亦作包信县。南朝宋改

  • 南塘

    ①即横塘。三国吴孙权在建业 (今江苏南京市) 南淮水 (今秦淮河) 南岸筑,六朝时为都城南面防守重地。《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六年 (410),卢循攻建康,刘裕守石头城,“出阵于南塘”,即此。②在今江

  • 灵鹫隘

    在今江西广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永丰县:灵鹫隘“在县东南灵鹫山下。东通江山县之青湖镇,北达玉山县”。

  • 铁山包

    即今黑龙江省铁力市。清光绪十七年(1891) 设铁山包协领,属呼兰城副都统。1915年改铁骊设治局。1931年改置铁骊县。民国林传甲 《黑龙江乡土志》: “铁骊县,原名铁山包。”

  • 石砫宣抚司

    明洪武八年(1375)改石砫军民安抚司置,属重庆卫。治所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明史·四川土司传》:“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名。”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属夔州卫。天启元年(1621)升为宣慰

  • 妙庄岩路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南部,由普济寺直达海滨。清许琰《普陀纪胜》:“妙庄严路自南道头至山门五六里,皆啄石甃成,孔道随形高下,相势宛委。道旁多撑云古木,交景垂荫,翠峰环映,怒浪鸣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