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灵岩院。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南八十里天岩山北麓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 (1158)。元、明、清屡有修葺。主体建筑南殿名文殊殿,为金代遗松。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置一大佛坛,坛上塑文殊、胁侍、天王等
在今云南通海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5河西县: 琉璃山 “在县治 (今河西镇) 北。元时土酋建城寨于其上。凡三层。其西为普应山”。
①又作采桑。 春秋晋地。 在今山西吉县西黄河岸。《史记· 晋世家》: 献公二十五年(前652),“晋伐翟,翟以重耳故,亦击晋于啮桑”。《索隐》: “裴氏云 《左传》 作 ‘采桑’。按,今平阳曲南七十里
唐武德五年(662)置,治所在博城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辖博城、梁父、嬴、肥城、岱等五县。相当今山东泰安、肥城二市附近地。贞观元年(627)废。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博城县(今山东泰
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方舆纪要》 卷80龙阳县: “河池驿在县北一里。”
1933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黎川、南城、资溪三县交界地析置,驻王坪村 (今江西南城县东南)。1935年初废。旧县名。中央苏区闽赣省设。1933年由黎川、南城两县(今属江西省)析置。1934年10月中
在今青海乐都县西湟水之北。《宋史·地理志》 乐州德固砦: “南至渴驴岭一十里。”
北宋置,属信安军。在今河北霸州市东四十五里。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封州置,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治所在封川县 (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县地。十九年(1282) 复为封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封州置,治
即今四川威远县之新场河、威远河。《寰宇记》 卷85威远县: 独孤水 “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