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原府

太原府

①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置,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为并州,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嘉祐四年(1059)复改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1216)改为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改名冀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太原府。清辖境相当今山西榆次、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岢岚、岚县等地。1912年废。唐及五代唐曾建为北京,五代末为北汉国都。宋。金先后为河东路、河东北路治所。明、清为山西省会。

②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富良县(今越南北太省富良县)。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北太省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升并州置,治太原、晋阳二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属河东道。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及阳泉、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五代时,北汉建都于此。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降为并州,并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市)。为河东路治。嘉祐四年(1059年)复为太原府,金为河东北路治。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改太原路。明初复改太原府,为山西省会。清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榆次、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及岢岚、岚县等地。1912年废。


猜你喜欢

  • 卧牛山

    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34范县: 卧牛山 “在旧县西北三里”。即“九里山(2)”。

  • 弘风县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安民县置,属延州。治所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南延水关。神龙元年(705)改名延水县。

  • 滛预堆

    亦作滛预石。即滟滪堆。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下瞿唐峡口。1958年炸毁。《水经· 江水注》: 白帝城 “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滛预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唐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

  • 卜门山

    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6��嘉县: 卜门山在“县(治今��嘉街)东北三十里。高可千仞,最为险峻。《志》云,即楚雄峨碌之支也。高耸

  • 台马沟

    亦作抬马沟、带马沟。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西南磨马石镇东代马沟村。《清史稿·地理志》 穆棱县:东清铁路有台马沟站。

  • 百枝池

    在今四川资中县北。《新唐书·地理志》盘石县:“北七十里有百枝池,周六十里。贞观六年,将军薛万彻决东使流。”《舆地纪胜》卷157资州:百枝池,“《旧志》云:在州北七十里,周回六十五里。今废”。

  • 石六峰山

    即今广西灵山县城西侧六峰山。《舆地纪胜》卷119钦州:石六石“在灵山县西百步”。《清一统志·廉州府》:石六峰山“在灵山县西一里。其峰有六, 因名”。

  • 王寮镇

    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二十里王寮乡。清光绪《富平县志》图:东北有王寮镇。在陕西省富平县中部。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王寮镇,人口1490。相传元时此地遭灾,镇国武仕王寮到此赈济灾民。为

  • 绥州

    ①西魏废帝元年 (552) 置,治所在安宁郡安宁县 (今陕西绥德县东南五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清涧、子长、子洲、米脂、佳县、吴堡等县及横山县东部、榆林市南部地。隋大业元年 (605)改为上州,三

  • 英金河

    又作英河、英格河。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北英金河及其上游阴河。《清一统志 ·翁牛特》: 英金河 “在右翼西北一百五十里。亦曰颍河。源出虾蟆岭,东南流会獐河 (今西路嘎河),又东入老河 (今老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