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仁镇

安仁镇

①唐置,属衡州。在今湖南安仁县西南。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为安仁场。

②北宋置,属内江县。在今四川内江市南十里东贤铺。

③元置,属曲周县。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五十里。明改名马罗堡。

④元废安仁县置,属大邑县。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南安仁镇。民国时川军将领刘湘、刘文辉为本镇人。镇口有“地主庄园陈列馆”。

⑤即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安仁镇。《清一统志·同州府二》“赵渡镇”条下:朝邑县西有“安仁”镇。


(1)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东部,东邻龙游县。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 1100。唐设驿站于此,派兵镇守,盗不敢窃,遂名安仁。1930年置镇,1936年废。1950年为吕家乡,1956年并入高家乡。1958年析置安仁公社,1994年置镇。产稻、棉花、柑橘等。有印刷、包装等厂。浙赣铁路、兰贺公路经此,为衢江区东大门。(2)在浙江省建德市东北隅,邻桐庐县。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 9000。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830。因处安仁山麓,故名。民国时置镇,1950年为安仁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置镇。产稻、油菜籽、茶叶、生漆。生漆生产已有千年历史,誉为“严漆之乡”。有水泥、电缆、电器等厂及煤矿。为建德市东大门,320国道经此。(3)在浙江省龙泉市东部。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 4780。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刘氏宗谱》:“以民俗仁厚,居者为安。”取名安仁。1933年置安仁镇,1947年废。1949年为安仁乡,1951年分设安仁、建安二乡,1956年合并称建安乡,1958年后改公社。1984年复为乡。1985年改置镇,名安仁。1992年福源、天平、胜利三乡并入。安仁溪注入紧水滩水库。产木材、毛竹、茯苓、木耳、香菇。为市境东部重镇。丽浦公路经此。古迹有永和桥。(4)在山东省禹城市西南部。面积66.3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 3840。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山东诸城及河北密云(今属北京)迁来数户人家立村,大家安居乐业,仁义相处,故取村名“安仁”。1949年为禹城安仁区,1951年改称十区,1952年并入三区。1958年2月建安仁乡,同年9月改称安仁公社,12月改属高唐县。1961年复属禹城县。1984年置安仁乡。1995年改置安仁镇。徒骇河、赵王河、施女河及引黄干渠流经。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畜牧业较兴旺。有农修、酿酒、造纸、砖瓦等厂及建筑公司。308国道及禹丁公路经此。(5)在四川省大邑县东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6.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 4700。因驻地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为安仁县治所,故名。1953年析安仁乡场置安仁镇,1958年并入安仁公社,1963年复置安仁镇。1985年撤安仁乡并入,1992年撤苏家、元兴二乡并入。有机修、印刷、酿酒、榨油、木材加工、建筑等业。大新公路经此。古迹有古县地遗址。有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6)在陕西省大荔县东北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仁,人口 5300。相传村北有白马将军户鄂墓冢,故名白冢。明成集镇。清雍正《陕西通志》为安仁镇,同治年间设安仁局。1958年设安仁公社,1983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西瓜、花生、苹果。有棉绒、水暖器材、电机、塑料、冶炼、榨油等厂。大荔县棉花原种场驻此。有公路通渭韩公路。


猜你喜欢

  • 大浦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大浦镇。陇海铁路有支线通此。

  • 流川

    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北周天和元年(566) 曾移临真县治此。

  • 茨榆坨

    ①即今河北滦县西南六十里茨榆坨镇。清于此设把总驻守。②一作刺榆坨。即今辽宁辽中县东三十里茨榆坨镇。清置堡于此。《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东州堡” 条下: “刺榆坨堡在 (承德)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 西溪

    ①当今江苏东台市西南泰东河。《方舆纪要》卷23泰州:西溪“西接运河,东通角斜河。一名晏溪,以宋晏殊尝监西溪盐仓也”。②一名徽水。即今安徽宁国县西南西津河,为水阳江上源。《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西溪在

  • 急公铺集

    亦名马丘铺、马铺集。即今河南鹿邑县北三十六里马铺镇。清光绪 《鹿邑县志》 卷2 《市集》: “急公铺集,去城三十六里。即马邱铺。”

  • 萦溪水

    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境之杨溪河。《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萦溪水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乳源县北境,东流四十里入于武水”。

  • 资中场

    在今四川资中县。为盐场。井盐分为两区,罗泉厂为一区,金李厂为二区。民国设场知事。

  • 龙门岭

    ①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北十里。《清一统志·宁国府一》:龙门岭“在太平县西北十五里。上下十余里,势甚高峻”。②在今浙江武义县南。《方舆纪要》卷93武义县“稽句岭”条引《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

  • 凉水井

    在今湖南保靖县西南,接花垣县界。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谓 “崇山复冈,径崎岖,中有小坪,颇为平坦”。(1)在今湖北省来凤县西南酉溪水西岸。清时屯兵戍守。(2)在今湖南省保靖县西南。清置千总驻防。

  • 南安坝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木城镇。民国 《夹江县志》 卷2: 南安坝 “即南安废县,分上坝、下坝。上自石面渡,下至东田坝”。清费密 《荒书》: 清顺治十三年 (1656),“ (刘) 文秀驻兵夹江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