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崇善寺

崇善寺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明代又改名崇善寺。原在旧城外,明洪武初扩建太原城,寺地划入城内。洪武十四年 (1381) 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荐其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建大雄宝殿、大悲殿等。清同治三年 (1864) 大部建筑毁于火灾。现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宇和塑像皆明初遗物。

②亦名贝尔庙。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内。清乾隆八年 (1743) 由阿巴哈纳尔旗 (俗称贝子旗) 巴拉吉日道吉贝子和巴拉朱尔伦德布一世活佛主持修建,因名贝子庙。又因活佛曾得 “班智达”,意即总明的布教者称号,又名 “班智达葛根庙”,乾隆赐今名。历有兴建,有朝克钦等七大殿、五活佛殿、五佛塔、三十多个庙仓及两千多住宅,殿内有大量的壁画,为清代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


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隅。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改今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恭王朱㭎为荐其母高皇后,在旧寺基础上扩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当时既为佛寺,又为皇家祖庙。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被焚,现存山门、钟楼、大悲殿和东西两厢。殿内塑像完好无损。寺内保存大量宋、元、明版佛教藏经和两套500多年前的壁画临摹本,三尊明初泥塑贴金菩萨立像,均为珍品。门前有明洪武时铸造铁狮一对,神姿威猛,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猜你喜欢

  • 回水场

    亦名回水铺、回龙镇。即今四川中江县东回龙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中江县:回水铺“在县东二十里”。

  • 小坑隘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小坑隘“相近有隐下阨、关田隘,又东南有流决隘”。《清一统志·南安府》 “横水隘”条下:小坑隘“在(崇义)县西南四十里。其西又有关田、流决二隘”。

  • 丹溪县

    唐武德二年(628)置,属南州。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卷122南川县:废丹溪县“于丹溪水西置, 因以为名”。贞观十七年(643)废。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重庆市綦江县

  • 南夷道

    为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道路之一。西汉开。自四川宜宾市南行,经高县、筠连入云南,东行经镇雄至贵州毕节。《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前130),“夏,发巴蜀治南夷道”,沿途设置邮亭。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 广德寺

    ①原名云居寺。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二十六里。建于隋唐时期。唐皮日休《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诗指此。明景泰年间重修后改名广德寺。现存大殿及殿后之多宝塔。大殿为单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多宝塔建于明弘治

  • 赤狄

    春秋时部落名,狄之一种。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春秋》:宣公三年(前606),“秋,赤狄侵齐”。又,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

  • 存古阁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民国时,藏有古碑八十余种以魏碑最多,秦汉砖亦有数十万,并有岳武穆行书数方。

  • 竹子河

    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方舆纪要》卷35日照县:竹子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县西南五十里之矮岐山,下流亦注于海”。

  • 白草洼

    在今陕西佳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7葭州:白草洼“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 巴丘城

    即今湖南岳阳市。相传孙吴所筑。《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九年(214),“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裴注:“巴丘今曰巴陵。”《水经·湘水注》:巴丘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即巴丘邸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