嵑山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四年” 《重建双泉院碑》 残石;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碑额为 “嵑山双泉禅寺碑石” 八字。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四年” 《重建双泉院碑》 残石;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碑额为 “嵑山双泉禅寺碑石” 八字。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即今福建宁德市东三都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在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三都岛与城澳半岛间。以三都岛得名。面积约40平方千米。为福建省北部东海沿岸的著名港湾。南、北两岸建有客货码头,万吨轮可自由进出。口门外为
即今山东章丘市北刁镇。清光绪《章丘县乡土志》有刁家庄。1946年后称刁镇。
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南石楼山。《资治通鉴》: 东汉永和六年 (141),“使匈奴中郎将张耽、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 “通天山,盖即土军县之石楼山,以其高绝,故曰通天
即今浙江永康市南十里崇道乡麻车头。明置义丰乡巡司于此。清废。
亦曰王砦。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六十里。明郭子章《黔记》卷7称:王屯“四围险峻,上宽平,有田可耕”。
①西晋置,属新昌郡。治所在今越南黄连山省安沛县附近。南朝梁、陈间废。②即夷道县。今湖北枝城市。《水经·江水注》:夷道县,“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晋书·桓玄传》:“玄以豫章改封息升,桂阳郡公赐兄子濬
1913年改库车州置,属新疆阿克苏道。治所即今新疆库车县。库车乃龟兹之异译。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属阿克苏地区。面积1.54万平方千米
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北湾头镇。《资治通鉴》:唐光启三年(887),毕师铎戍高邮,还袭广陵,“退屯山光寺”。胡三省注:“山光寺,在广陵城北。”《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引《宝祐志》谓“即今胜果寺,在湾头镇,前
集镇名。在山东省寿光市东部。属侯镇。人口3500。为原五台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境内有“南皮台”(南朝宋侨立南皮县),台周围有以台为方位命名的五村而得名。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有化工、板纸、地毯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