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铃箐
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清一统志·兴义府》“阿坚屯”条引《黔记》:“自(安南县)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三十里至独脚屯,四十里至巴铃箐,树木蓊翳。”
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清一统志·兴义府》“阿坚屯”条引《黔记》:“自(安南县)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三十里至独脚屯,四十里至巴铃箐,树木蓊翳。”
在今河南漯河市西南。《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 (817) 八月,“李光颜、乌重胤与淮西战,癸亥,败于贾店”。即此。在今河南省郾城县西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颜等讨吴元济,与淮
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九十里大寺镇。清乾隆四年(1739)移长墩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西北大寺镇。清乾隆四年(1739年)移置长墩巡检司于此。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岛之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吉贝屿“澎民常往张网捕鱼”。
一名大剧岭。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与德化县接界。《清一统志·永春州》: 大剧岭 “在州西北三十里小尖山之西,有大剧、小剧二岭,亦名剧头岭。高十里,接德化县界。朱子以事往德化,夜宿于此。有诗”。
唐乾元中改大(天)安军置,属丰州。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拉奔古城。后徙西南三里之永济(清)栅。再移治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元和八年(813)西受
在今云南中甸县东北八十五里。清有外委把总驻防。
非洲东岸莫桑比克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 吉德国 “海马出麻沙密记,即鬈毛乌鬼国也”。
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南东平镇之大澳村。清有县丞驻此。
元大都城十一门之一。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东朝阳门桥处。《明史·徐达传》:洪武元年(1368)北伐,“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即此。明正统四年(1439)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西晋为越嶲郡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会无县“特产好犀牛,东山出青碧”。南朝宋属越嶲郡。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