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阳

平阳

①古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春秋时为晋大夫羊舌氏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置平阳县。《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注引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

②春秋秦国都。在今陕西宝鸡县东三十里阳平镇附近。《史记·秦本纪》:宁公二年(前714),“徙居平阳”。即此。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

③春秋时鲁邑。即今山东新泰市。《春秋》:宣公八年(前601),“城平阳”,即此。西汉置东平阳县。

④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六月,“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杜注:“东郡燕县东北有平阳亭。”

⑤即今河北阜平县东平阳镇。1943年10月,日军“扫荡”队荒井大队五百多人,以平阳为中心,对四周四五十里以内的一百多个大小村庄进行残酷“清剿”,用枪杀、火烧、刀刺、活埋等各种残忍手段,杀死群众六千余人,制造了著名的“平阳惨案”。

⑥即今广西来宾县西平阳镇。清乾隆八年(1743)置巡司于此。


(1)古邑名。(1)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因在平水之阳得名。相传尧都于此。春秋时为晋羊舌氏邑。战国初为韩国都城。(2)春秋鲁邑。即今山东省新泰市。《春秋》宣公八年(前601年):“城平阳。”即此。(3)春秋鲁邑。即今山东省邹城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盟于平阳。”即此。(4)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即此。(2)春秋秦国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阳平。《史记·秦本纪》:“秦宁公二年(前714年),徙居平阳……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徙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


猜你喜欢

  • 桑卡古托寺

    在今西藏洛扎县南。公元1077年至1084年间由噶举派祖师玛尔巴的弟子米拉日巴创建。“桑卡古托”,藏语意为九层少爷堡,寺内珍藏有古代藏文手抄佛教经典。

  • 将岭

    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方舆纪要》 卷87袁州府宜春县: 将岭 “在府西百余里。上有黄王寨”。

  • 勐 (猛) 卯安抚司

    清顺治十六年 (1659) 改蛮莫安抚司置,属腾越厅。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乾隆五十二年 (1787) 迁治勐卯城 (今瑞丽市西郊)。傣语 “勐” 为地方,“卯” 为雾濛濛,意即雾濛濛的地方。

  • 中京路

    金初改辽中京道置,治所在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辖境北至今内蒙古赤峰市、东至今辽宁锦州市、西至今河北滦河流域、南至今秦皇岛市及其西北至北京市北境长城一线。贞元元年(1153)改为北京路

  • 玄冥河

    即蒙古国及俄罗斯境之斡难河。《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1410)五月,“驻跸五原峰,命都督薛禄祭斡难河山川,赐名玄冥河”。

  • 蛮溪堡

    在今湖南泸溪县南。《方舆纪要》 卷81卢溪县: 蛮溪堡在 “县南三十里”。

  • 关南

    ①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从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其以南瀛、莫二州,北宋时称此三关以南地区为“关南”。约当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市一带。景德元年(1004),宋、辽“澶渊之盟

  • 银峒峪

    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 银峒峪 “旧出银矿,因名”。

  • 广元寺镇

    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广兴镇,东接中江县界。嘉庆《金堂县志》卷2:广兴场“俗名广元寺,去城一百八十里”。《清史稿·毛大瀛传》: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张子总部“由金堂之广元寺肆行焚掠,及简州境”。

  • 沂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东安县置,属莒州。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大业初属琅邪郡。唐属沂州。金改属莒州。明隶青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沂州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属琅玡道。1928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