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张桓侯庙

张桓侯庙

俗称张飞庙。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云阳镇城外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祀三国蜀汉名将张飞。飞死后谥桓侯,故名。明嘉靖《云阳县志》卷上:张桓侯庙“在治江南飞凤山隅。汉末建。元顺帝敕修。国朝重修,嘉靖十八年知县杨鸾、主簿张一鹏重修, 邑人秦觉记”。今庙为清同治九年(1870)大水后重修,依山临江,飞阁崇楼,巍峨壮观。面积1400多平方米,庙内碑刻甚多,有“张祠金石, 甲于蜀东”之称。


又称张飞庙。原在重庆市云阳县城外,濒长江南岸飞凤山麓。三峡大坝建成后被淹没,在旧址西32千米处重建。2003年7月落成。祀三国蜀汉名将张飞。飞死后谥桓侯,故名。依山临江,林木葱茏,环境清幽。相传庙建于蜀汉末年。历代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大部毁于水患,今存庙宇多为洪水后修建。主要建筑有结义楼、望云轩、大殿、助风阁、杜鹃亭。参差错落,飞阁崇楼,碧瓦朱门,雄踞江岸,气势巍峨。庙内碑刻甚多,存有大量重刻汉、唐以来历代名家书法摹本碑石及木板书画,其中有汉《张表碑》、《刘爽碑》,南朝梁《天监碑》,岳飞草书前后《出师表》,黄庭坚书《幽兰赋》,以及苏轼墨迹前后《赤壁赋》等,故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江山文藻,称胜地矣”的记载。杜鹃亭后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十字,至今犹存,是难得的历史水文记录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浕口城

    又名阳平关、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 (菜园子) 西老城乡。《水经· 沔水注》: 沔水 “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径张鲁城东,……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

  • 新秦中

    古地区名。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以北地。秦逐匈奴,取河南地,徙民实之,故名。《史记· 平准书》: 西汉元狩三年 (前120),山东大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

  • 诏息湖

    一名御息湖。在今浙江杭州市东北。《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

  • 辉特下后

    (後) 旗 清乾隆二十年 (1755) 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

  • 赏逋岭砦

    北宋置,属绥德城。在今陕西米脂县境。《宋史·夏国传下》: 熙宁四年 (1071) 正月,“种谔谋取横山,领兵先城啰兀,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砦”。

  • 化城山

    在今四川巴中市南三里。《寰宇记》卷139化城县:“以县南三里化城山为名。”

  • 洪濑

    即今福建南安市东北洪濑镇。濒东溪 (洪濑溪) 为入永春孔道,清时民居辏集,繁盛倍于县治丰州,有千总驻此。

  • 龙安县

    ①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阴平县置,为龙安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北周复改为阴平县。②唐武德三年(620)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北。《元和志》卷33龙安县:“因(龙安)山为名。

  • 益门城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十五里益门乡。《方舆纪要》 卷55宝鸡县: 益门城,“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城西据益门山,因名。明初徐达取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为益门镇,向设巡司戍守”。即

  • 晋王斜

    古道名。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寰宇记》卷6灵宝县: “晋王斜路,即 《汉书·地理志》 函谷关路也。西接湖城县,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复此路,因名晋王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