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桐山

桐山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6无为州: 桐山 “亦在州西九十里,有水道通白湖,渔人用箔取鱼,亦名上箔山。又有下箔山,在州西南九十里”。《清一统志·庐州府》: 桐山 “又名上箔山,即 《隋志》 庐江县上簿山也。又有下箔山相近”。

②在今福建福鼎县城。《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 即此。《清一统志·福宁府》: 桐山“平坡宽广。旧产桐,故名”。


区片名。在福建省福鼎市北部、桐山溪下游。市人民政府驻地。人口4.6万。清时船只可达镇上,因周围山地盛产梧桐,故名。清嘉庆《福鼎县志》: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旧多产桐,故名”。别称桐城、桐川。原为屯兵设防地,设巡检司。《读史方舆纪要》:桐山在“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阨,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清起为县城。1949年前曾设镇,后改制,1955年设桐山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改城关公社。1980年复设桐山镇。1995年撤镇改设办事处,为福鼎市驻地。农业主产蔬菜、茶叶。工业以食品、化学、机械为主。福分(福鼎)公路经此。海运达沙埕。清顺治五年(1648年)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中藻据此抗清。古迹有昭明寺、昭明塔、一览轩、圆觉寺等。


猜你喜欢

  • 北市

    即隋通远市。为隋唐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水之北。唐仍称为北市。

  • 七星桥

    战国秦蜀守李冰建。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西部及南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西南两江(郫江、检江)有七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名。在检江(流江)上有万里桥、笮桥;郫江上有市桥、江桥

  • 安昌镇

    在今山西长治市北安昌村。《清一统志·潞安府》“神头镇“条下:安昌镇“在(潞城)县西二十里”。(1)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北部。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昌,人口 8900。据明万历三十二

  • 八刺撒浑

    亦作巴拉沙衮、巴剌沙衮,又名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朱外尼《世界征服者史》 上册:“菊儿汗进抵八剌撒浑,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坐。”

  • 济南道

    1914年由岱北道改置,属山东省。治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市)。辖境约当今山东无棣、阳信、乐陵、商河、济阳、齐河、济南、长清以东,东营、垦利、博兴、桓台、淄博市西部、莱芜以西,肥城、泰安、新泰以北地区。

  • 清乡县

    西魏改郑县置,属顺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隋开皇初改为顺阳县。古县名。西魏改郑县置,治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废。

  • 湫池

    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大河家乡境。《方舆纪要》 卷60河州: 湫池 “在州西北积石关西。周回三十里,池岸万木森然,雅著灵异。土人号为显神池”。《清一统志 ·兰州府一》:湫池 “在河

  • 陆续分州

    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东六十份洲。清雍正十二年(1734)移五县寨巡司治此。

  • 灵泉

    在今云南马龙县西南三里。《方舆纪要》卷114马龙州:灵泉“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居民赖之”。区片名。在云南省开远市区西部。范围包括东至泸江河,西与建水县安边哨交界,北与小龙潭区片相连,南止乐百道区片的下

  • 带渡滩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东之西渡滩。1935年命名带渡滩。1947年改名西渡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