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南县

河南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西汉属河南郡。西晋末废。东晋义熙末复置,北魏太和中属河南尹。东魏天平初改属新安郡,二年 (535) 改名宜迁县,为河南郡治。北周复名河南县。大业初徙治东京 (今洛阳市),为河南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 与洛阳县并为洛州治。永昌元年 (689) 改名合宫县。神龙元年 (705) 又名河南县。三年 (707) 改名合宫县。景龙元年(707) 又名河南县。开元初与洛阳县并为河南府治。金废。

②南朝宋侨置,为河南侨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北魏废。

③1938年析伊宁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在伊犁河南岸,故名。1944年改名宁西县。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迁县,北周复改河南县。隋大业二年(606年)与洛阳县同移治新都,即今洛阳市。唐永昌元年(689年)改合宫县,神龙元年(705年)复改河南县。三年又改合宫县,旋复改河南县。金废入洛阳县。自汉至北朝属河南郡或河南尹,隋为河南郡治,唐、宋为洛州、河南府治。(2)南朝宋侨置,治今河南省新野县北。属河南郡。北魏废。(2)旧县名。1939年由河南设治局升县,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察布查尔镇。1944年更名宁西县。


猜你喜欢

  • 鸿却陂

    即鸿隙陂。在今河南正阳县、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后汉书· 邓晨传》: “晨兴鸿却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后废。汉代著名水利工程。“却”或作“隙”、“郄”。在今河南省正阳县、息

  • 姜家畈

    即今湖北红安县。旧属麻城县,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 置黄安县于此。

  • 韶江

    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万安县: 韶江在 “县西北三十里。《志》 云,县西四十里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乐处。韶水出焉,东流会黄鹄水入于赣江”。

  • 大弁山

    一曰汴山。即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五十里卞山。《水经·沭水》:“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郦道元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元于钦《齐乘》卷1“大岘山”条载:“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讹作“

  • 那木剌站

    明置,在今吉林蛟河市老爷岭。明《辽东志》卷9:“纳丹府东北陆路:那木剌站。”

  • 桐木岭

    在今江西井冈山市 (茨坪) 东北二十五里。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是通往永新县的要道。1929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进行 “围剿”时,企图从此突破,进行猛烈的炮击和偷袭,均未能得逞。(1)在江西省

  • 三叉河

    今安徽裕溪河含山县境段之俗称。《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三叉河在“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

  • 陆宝山

    本名陆家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北二十里。《舆地纪胜》卷3嘉兴府:陆宝山“相传有金柱,或云金钟,常有光见。本陆氏山,故名陆宝”。山多土少石,后以取土,遂夷为平地。

  • 大湖银场

    北宋置,属翁源县。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南。

  • 商胡埽

    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宋史·河渠志一》:北宋庆历八年 (1048),“河决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口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