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齿化溪
又作喟齿化溪。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清一统志· 东川府》: 渭齿化溪 “在 (会泽) 县西南一百里。经绛云露山下必枯热甸北,流入金沙江”。
又作喟齿化溪。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清一统志· 东川府》: 渭齿化溪 “在 (会泽) 县西南一百里。经绛云露山下必枯热甸北,流入金沙江”。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六十八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大壁流“傍山临涧,为入乾(今吉首)大路。征苗时尝设粮台于此”。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置,属丽江府。治所即今云南中甸县。“中甸”为纳西语“主地”的音译,意即酋长居住的地方,或饲养牦犏牛的寒冷地方。1913年废为中甸县。
北魏平城宫殿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祖纪》 载: 太和十二年 (488) 九月,“起宣文堂、经武殿”。太和十七年 (493),“三月戊戌,改作后宫,帝幸永兴园,徙御宣文堂”。
在今广东吴川市(梅菉镇)南。清属茂名县,置巡司于此。
元置,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息烽县西九庄镇。明洪武五年(1372) 改置青山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九庄。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青山长官司。
①周代国名。春秋时灭于齐。故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春秋》:闵公二年(前660),“齐人迁阳”。即此。西汉置阳都县。②一作唐。春秋燕邑。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春秋》:昭公十二年(前530),“齐高偃帅师
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上源。《明史·地理志》 九门卫:“东有红石山,红石水出焉,下流合于龙门川。”
又称盆苏克灵。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彭错林。
在今江西分宜县南。《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汊江水“在县南五十里。其源左出仰岭,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旋绕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水北岸。西魏大统十七年 (551) 改为渭源县。古县名。汉置,治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北渭河北岸,属陇西郡。《汉书·冯奉世传》:永光二年(前42年),征陇西羌,冯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