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真阳县

真阳县

①北魏永安三年 (530) 置,属郢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东魏天平四年 (537) 属义阳郡。北齐废。

②南朝宋初改慎阳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大明后又为慎阳县。北魏皇兴中复为真阳县。隋开皇十一年 (591) 废。十六年(596) 置真丘县,大业初改为真阳县,属汝南郡。唐武德四年 (621) 属豫州。载初元年 (689) 改为淮阳县,神龙三年 (707) 复为真阳县。宝应元年 (762)属蔡州。蒙古至元三年 (1266) 省入息州。后复置。明洪武四年 (1371) 省入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 复置,移治今正阳县,属汝宁府。清雍正二年 (1723) 改为正阳县。

③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左阳县置,属随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大业三年 (607)改为土山县。

④北宋乾兴元年 (1022) 改浈阳县置,为英州治。治所即今广东英德市。南宋庆元元年 (1995) 为英德府治。元至大初废。


古县名。(1)南朝宋改慎阳县置,治今河南省正阳县北。北齐废。隋大业初改真丘县复置。属汝南郡。唐载初元年(689年)改名淮阳县,神龙初复名真阳县。金属息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寻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弘治十八年(1505年)复置,移治今正阳县,属汝宁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正阳县。(2)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以浈阳县改名,治今广东省英德市。北宋历为英州、真阳郡治,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为英德府治,元为英德州治。元至大初废入英德州。


猜你喜欢

  • 都宁司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陈村镇。《清一统志·广州府》: 都宁巡司 “在顺德县北四十里都占堡。明洪武三年置,初治西淋堡,后移此”。

  • 宁安砦

    北宋崇宁五年(1106)置,属西安州。在今宁夏西吉县西北白城子乡上白城子。元废。

  • 方山镇

    即今安徽芜湖县南十里,青弋江东岸芳山。旧属宣城县。清嘉庆《宁国府志》卷12:方山镇“距城六十里”。在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面积64.2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方山,人口1870。因南邻方山得名。

  • 龙泉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赐以今名。”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

  • 西疆郡

    北周置,属叠州。治所在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北白龙江北岸)。以西疆山为名。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置,治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辖境不详。隋开皇初废。

  • 山右

    山西省旧时别称,因其在太行山之右(西)而得名。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五《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山右辛复元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恒阳,幸与右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辛复元也。”山西省旧时别称,因在

  • 西韩河

    在今河北正定县西。《方舆纪要》卷14真定府:“西韩河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注于滹沱。《志》云:韩信伐赵时经此, 因名。”

  • 长杨溪

    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岔溪。《水经·夷水注》:长阳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濆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冷,甚于大溪,纵

  • 庭州

    ①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治所在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破城子)。《元和志》 卷40: 庭州 “因王庭以为名也”。长安二年 (702) 改置北庭都护府。②北宋大观元年 (1107) 置,

  • 永安堤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朐山县:“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清一统志·河南府三》:永安堤“唐武德中筑,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