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山

秦山

①一名大斤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等境之大青山。《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九年 (599),高颎等伐突厥都蓝,“突厥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

②在今江西瑞昌市南。《清一统志 ·九江府一》:泰山 “在瑞昌县南三十里。高十余里,登之可望匡庐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数百顷。有梅谷甚幽胜”。

③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秦山 “俗云秦头魏尾,因名”。《清一统志·河南府》: 秦山 “亦名三山。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

④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元和志》 卷6虢州阌乡县: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回三百余里。” 《明一统志》 卷29河南府: “谚曰: 秦为头,虢为尾,与太华相连。故名。”

⑤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北。《寰宇记》 卷161富川县: “秦山在县北三十里。高二千余丈,南接富川,北连道州。吴孙权未立时,此山夜忽闻有雷声,因开六洞,南北可数十里,出水其中,有石鼓、石柱、石坛。”

⑥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五十里,接宜君县界。《方舆纪要》 卷54白水县: 秦山“连亘绵远,道通鄜、延、环、庆,其断处为暗门,最险隘”。


古山名。又作大斤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高颎出击突厥,“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即此。参见“大斤山”。


猜你喜欢

  • 昭余 (馀) 祁

    古泽薮名。一名大昭泽、昭余泽,又称祁泽、邬泽、邬城泊、昭余池。在今山西祁县、平遥县以西、文水县东南及介休县以北一带。《周礼· 职方》: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 《尔雅· 释地》

  • 六寨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治所即今广西南丹县西北六寨镇。明洪武初废入南丹州。清设千总驻防。元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西北六寨镇。后废。

  • 下泺堰

    即堰头镇。即今山东济南市北洛口镇。《清一统志·济南府三》:堰头镇“在历城县东北二十里。亦曰下泺堰,亦曰泺口。即泺水入大清河处,筑堰以分其流”。即“堰头镇”。

  • 捺龙川

    ①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南,下流入苦水川(今葫芦河)。《宋史·任福传》: 庆历元年 (1041),“福引轻骑数千,趋怀远城捺龙川,遇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刘肃,与敌战于张家堡南”。②一作抛龙川。在今甘肃静宁县

  • 莲城堡

    北宋元符间 (1098—1100) 置,属长汀县。即今福建连城县。南宋绍兴三年 (1133) 升为莲城县。

  • 南京道

    契丹会同元年 (938) 置,治所在析津府(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及河北永清、容城、易县以北,昌黎、抚宁二县以西,内长城以南和紫荆关以东地区。金初废。辽会同元年(938年)置,治幽都府(开泰

  • 东路左翼右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依德尔莫格西北。

  • 毛巅岭

    在今浙江奉化市西六十里。宋《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毛巅岭“崎岖涧谷,行者限阻,宋绍兴初,有毛居士者凿岩,以便民旅往来”。

  • 龙井涧

    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北十里。《方舆纪要》卷82靖州:龙井涧“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

  • 下县坝

    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北五里大佛乡(大佛场)下县坝。民国《潼南县志》卷2:“遂宁废县在今县西五里下县坝。此地于晋设郡,于唐改县,于元至元三十一年(按二十九年)废县设巡检司。明又废司置下县铺。清初因之,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