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房庄
即今山东莱阳市东南穴坊镇。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五龙县治此。
即今山东莱阳市东南穴坊镇。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五龙县治此。
隋开皇三年(583)改巫县置,属信州。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巫山县:“隋加‘山’字, 以巫山硖为名。”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永平四年(914),“荆南高季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奉节县:“有永安井盐官。”唐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白帝城之左五里,得盐井十四。《寰宇记》卷148奉节县:“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
在今海南文昌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124琼州: 抱虎岭 “在文昌县”。明正德 《琼台志》卷5: 抱虎山 “山石状如虎,左山回抱于右,故名”。
明洪武六年 (1373) 置,即今贵州桐梓县北新站镇。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改置桐梓县。
旧为史村驿。即今山西襄汾县。原属汾城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在山西省曲沃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辛村,人口980。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4万。因姓氏得名。1949年属曲沃县二区,1956年属营里乡。1963
①地区名。亦称淮右。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皖北、豫西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史记·荆燕世家》: 汉高帝六年 (前201),立 “
又名骑立山、五朵山。即今河南镇平县西北九十里五垛山。《水经·湍水注》: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
在今江西赣州市东龚公山顶。《舆地纪胜》卷32赣州:尘外亭“龚公崖顶有尘外亭,在州治东。形势最高绝,下瞰环城如巨囿,凡四境之山川可以枚阅。东坡诗曰,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
即今青海平安县西峡口乡峡口山。 《汉书·赵充国传》: 神爵年间, 充国奏 “治湟以西道桥七十所”。即此。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永登暗沙南4海里。为隐没水下的一群礁石组成。中国渔民向称红草线排、南奈罗角。1935年公布名称为来苏滩。1947年改名乐斯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