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窦圌山

窦圌山

一名豆��山。 在今四川江油市北五十里武都镇东北。唐杜光庭 《录异记》: “绵州昌明县窦圌山,真人窦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可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岸中断,相去百余丈,跻攀绝险,人所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 《方舆胜览》 卷54绵州: 窦圌山“在彰明县。李白 《题窦圌山》 诗: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又 《送窦主簿》 诗: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窦子明名圌,隐此山,故名”。此山海拔1110米,三峰突立插天,高达百米,峰顶各有庙。东峰有险径可上,西两峰相距20米,有两根铁索桥相通。从桥上往来,被誉为 “飞仙可渡”。三峰足下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岩寺。


在四川省江油市北涪江东岸。因山形似圌(圆形米囤),原名圌山。传唐代窦圌真人在此修道成仙,改今名。山上有高约百米的三座石峰鼎立,峰顶均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中仅一峰可由险径攀登,由此至其余二峰均赖上下两铁索组成“飞桥”相连。峰下有云岩寺。寺内珍藏道教宋代木雕转轮经藏(飞天藏)一具,工艺精美。

窦 圌 山


猜你喜欢

  • 刘各庄

    即今河北大城县西南三十六里留各庄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河间县图:东北有刘各庄。

  • 卫藏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

  • 阿里港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北里港乡驻地。清时商贸繁盛,凤山县丞曾驻此。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北里港乡。清时商旅贸易,五方鳞集,市极喧哗。凤山县丞曾驻此。

  • 京山县

    ①隋大业初改角陵县置,属安陆郡。治所即今湖北京山县。《寰宇记》 卷144京山县: “因界内京山为名。” 唐属郢州。元属安陆府。明属承天府。清属安陆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②南朝齐

  • 高桥儿寨

    明置,在今宁夏灵武县境。《方舆纪要》卷62兴武所: 高桥儿寨 “在所西南。正德初,总制杨一清言: 宁夏花马池、兴武营,直抵高桥三百余里,为寇入边门户,诸部多屯牧其处”。

  • 驻马店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确山县驻马店地方析置,治驻马店 (今河南驻马店市)。1952年撤销,并入确山县。后屡有置废。1980年复设驻马店市。在河南省中南部。面积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96平方千米)。

  • 孱亭县

    亦作潺亭县。南朝梁置,属巴西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西魏改为万安县。《隋书·地理志》 金山郡万安县: “旧曰孱亭,西魏改名焉,置万安郡。”

  • 乞失哈里

    即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市。《元史·拜延八都鲁传》:至元二十一年(1284),“请王术伯命兀浑察往乞失哈里之地为游击军”。见“疏勒国”。

  • 乌瞻山

    在今浙江长兴县北。《方舆纪要》卷91长兴县:乌瞻山“在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迥绝,五峰突出,若群乌之瞻视于云表,故名”。

  • 洗笔池

    在今湖南湘乡市北。《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洗笔池,“唐褚遂良贬潭州都督,行部至邑,洗笔池上。后人为立祠,宋邑令为榜曰: ‘唐大都督褚公洗笔池’。咸淳间,邑宰赵必槐于池中得断碑,上刻褚公 《湘潭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