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女山
即白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 “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
古山名。又作白石山、白豸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
即白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 “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
古山名。又作白石山、白豸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
亦名武山。又名平山、太和山。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十里。光绪 《湖南通志》 卷23引明杨嗣昌 《河洑山记》: “河洑山者,山下出泉,伏流而入于河,故相传谓河洑山也。”
隋大业二年 (606) 改蒲子县置,属隰州。治所在今山西蒲县西南二里。三年改属龙泉郡。唐武德二年 (619) 移治今蒲县,为昌州治。贞观元年 (627) 改属隰州。金兴定五年 (1221) 升为蒲州。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西。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 布鲁特五部之一奈曼 “西抵黑牙克巴什,与俄属让库尔接”。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麦胡图乡淤泥滩村古城。后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于原宣宁县故地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东北淤泥滩村。后废。
1930年改麻哈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1221平方千米。人口20.8万。辖4镇、5乡(含3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杏山镇。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
①南朝宋改五城县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二里。梁为伍城郡治。北周为玄武郡治。隋开皇三年(583)改为玄武县。②北齐改五城侨县置,为伍城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隋开皇六年(586)改为汲县
五代方镇名。后唐以匡义军改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后晋改名昭义军。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年)晋王改昭义军置,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黎城、襄垣、潞城、平顺、屯留、长治、壶关等市
汉献帝刘协陵。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后汉书·孝献帝纪》: 三国魏青龙二年 (234),“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李贤注: “ 《帝王纪》: ‘禅陵在浊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怀州修武县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奉节县:“有永安井盐官。”唐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白帝城之左五里,得盐井十四。《寰宇记》卷148奉节县:“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
唐置,属龙游县。即今四川乐山市西三十里新桥镇(苏稽场)。《元和志》卷31龙游县:苏稽戍“在县西南三十里”。北宋为苏稽镇,清为苏稽场。均以唐人苏稽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