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漠道
在今山西大同市南。《新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 (629),“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
在今山西大同市南。《新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 (629),“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
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十里,南通浍河。清光绪重修 《安徽通志》 卷30: 紫芦湖 “产紫芦”。故名。
一名云山。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寨。《寰宇记》 卷139朗池县: 披衣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天将雨,山上云雾驰曳如披衣焉,上有云山寺”。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南唐马寨镇。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9辽阳州: 唐马寨堡在 “城西南七十里”。
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东、婺江东北岸。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阳太守沈约建。初名玄畅楼,唐时更名八咏楼。南宋李清照有《题八咏楼》诗。今楼系明万历时重建。旧称玄畅楼。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西南隅。南朝齐隆昌初
在今陕西佳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7葭州:白草洼“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亦作奉巂山。即今四川西昌市南邛海西之泸山。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邛都县 “有邛都河,河中有蜯巂山”。《水经·江水注》: 邛都县“县陷为池,今因名为邛池,南人谓之邛河,河中有蜯巂山”。
南朝梁、陈间置,属南合州。治所在今广东雷州市境。隋大业初废入海康县。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开始在济州 (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市) 境内所开的运河,至二十年 (1283) 完成。南接泗水,北汇大清河 (今黄河),即今山东运河南起鲁桥北至安山一段的前身,惟袁口以北故道在
即今浙江舟山市舟山岛。元《大德昌国州志》卷4:“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舟山在“县东北二百里海中。一名观山。在昌国故城南。状如覆舟。嘉靖四十二年降海贼汪直于此”。
隋大业二年(603)改大渡戍置,属嶲州。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唐武德元年(618)改置阳山县。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西部、直湖港和新渎桥港两岸。面积9平方千米。人口 8000。镇人民政府驻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