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道州

道州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郾城县 (今河南郾城县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西平二县及舞阳县北部地。贞观元年 (627) 废。

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平道县 (今越南永富省福安东南)。六年 (623) 改为南道州。

③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营州置,治所在营道县 (今湖南道县西)。十七年 (643) 废入永州。上元二年 (675) 复置。天宝元年 (742) 改江华郡,乾元元年 (758) 复名道州。治所在弘道县 (宋改营道县,即今湖南道县)。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新田、宁远、江永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元改为道州路。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道州府,九年(1376) 复改道州,省营道县入州。1913年废州为县。


(1)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郾城县(今属河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漯河市和郾城、西平及舞阳县北部地。贞观元年(627年)废。(2)唐贞观八年以南营州改置,治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十七年废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江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道州,治弘道县(即原营道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新田、宁远、道县、江永、江华等县地。北宋徙治今道县,属荆湖南路。元为道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道州府,九年复为道州。1913年废为道县。


猜你喜欢

  • 大伊山

    在今江苏灌云县西北。其北有小伊山。《方舆纪要》卷22海州“蛎山”条下:“州南百里有大、小伊山,南北相距约二十里。”

  • 酉阳水

    即小酉溪。在今湖南沅陵县西。《清一统志·辰州府》:酉阳水“在沅陵县西二十里。源出小酉山,东北流入酉水”。

  • 贝州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相州置,治所在武城县(隋改为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隋大业初改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贝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贝

  • 龚州

    唐贞观七年 (633) 改州置, 治所在平南县(今广西平南县)。《元和志》 卷37龚州: “因龚江为名。”辖境相当今广西平南县地。天宝元年 (742)改为临江郡,乾元元年 (758)

  • 黄毛屿

    即今台湾东北大海中之黄尾屿。明陈侃《使琉球录》 中 “过黄毛屿”,即此。

  • 乔英墟水

    即今广西凤山县西北乔音河。《清史稿·地理志》 东兰土州:“乔英墟水出州西北银腾隘,东南流,入水云洞,至州治北复出,经治西,至坡龙村,伏流数里, 又南出,复伏流入百色。”

  • 盘县

    1913年改盘州厅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1923年直属贵州省。1966年于盘县境内别置盘县特区。1970年撤销盘县,并入盘县特区。在贵州省西部,西与云南省接壤。属六盘水市。面积405

  • 犍乡

    即今河北正定县北东权城。《元和志》 卷17真定县: 权城 “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復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城也”。

  • 委羽山

    在今浙江台州市南黄岩区。《舆地纪胜》卷12台州: 委羽山 “在黄岩县南十里。山东北有洞,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尝坠翮焉,故以为名”。《方舆纪要》 卷92黄岩县: 委羽山,“道书以为天下第二洞天”

  • 阿迷

    亦作阿速。即今新疆阿克苏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土力苦扯(城)西北百里为阿迷城,三城相连,周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