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江

长江

古代称为江、江水、大江,东汉末始称长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占荆州,孙权集群臣议对策,咸曰:“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西晋人称万里长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周顗曰: “吾若万里长江,何能千里一曲。”隋以今江苏镇江市之长江为扬子江, 清末称长江为扬子江。《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古人以今岷江为长江之正源。西汉以绳水为长江源,唐以犁牛河为长江源, 明以金沙江为长江源。清康熙间实际考察了江源, 以发源于青藏高原之巴萨通拉木山之木鲁乌苏河为源,喀七乌兰木伦河(今尕尔曲河)为二源,拜都河(今拜渡河)为三源,三源合流,水势始盛, 又纳阿克打木河(今阿克达木河)、托克托乃乌兰木伦(今沱沱河)、那木七图乌兰木伦(今楚玛尔河)后始称金沙江。民国人认为长江为南北二源,北源为楚玛尔河,出青海可可西里山;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出唐古拉山,汇合为通天河, 以北源为正源,全长5800公里。1976年对江源实地考察, 以沱沱河为正源,全长6380公里,为世界第三大河。今青海玉树以上为通天河, 玉树直门达以下称金沙江, 四川宜宾市以下称长江。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


中国第一大河。《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称:“可以拒操者,长江也。”《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此。上源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在囊极巴陇纳当曲后称通天河(按流域面积和水量,一说当曲为正源);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宜宾与宜昌段又称川江,枝城到城陵矶段名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与江苏省之间入东海。全长 6300 千米,流域面积180.85万平方千米。江口多年平均流量为32400米3/秒。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水(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长4529千米,水急滩多,有著名的三峡;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长927千米,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长844千米,江宽水深,江口有崇明岛。水量和水力资源丰富。旧时中游荆江地区常泛滥成灾。建国后,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宜宾以下可通航,万吨轮可上达武汉。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有扬子鳄、白暨豚、中华鲟、鲥鱼等珍稀动物和鱼类。建有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电站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


猜你喜欢

  • 龙蓬州

    即龙逢州。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

  • 广乡

    在今陕西华县西。《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冯翊人郭质起兵于广乡以应秦”,移檄讨姚苌。胡三省注:“魏收《地形志》:郑县有广乡原。”在今陕西省华县西。《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

  • 虞坂

    亦名虞阪、颠軨、颠陵阪。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水经·河水注》: 虞城 “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寰宇记》 卷46安邑县 “中条山” 条:虞坂,“周武王封吴太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

  • 北光城郡

    南朝梁置,为光州治。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息县境)。北齐废。

  • 大胜港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西北。为江防要地。原名大城港,后改大胜港。《明史·太祖纪》: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应天,“杨璟屯大胜港”,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西北。合板桥、新林等浦入江处,

  • 明光集

    即今安徽明光市。清光绪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定远县东有明光集。1938年嘉山县迁治于此。1994年改设明光市。

  • 九折岩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玲珑山上。《清一统志》引咸淳《临安志》:玲珑山“两山屹起,盘曲凡九折,上通绝顶,名九折岩”。即今浙江省临安市西玲珑山绝顶,盘曲凡九折,故名。宋苏轼《登玲珑山》诗:“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

  • 大安场

    即今四川永川市东大安镇。清光绪《永川县志》卷3:大安场在“县东三十里。原名大坎。邑主许机憩此,更名大安,额书三字于场首。铺户约百家……亦省府通衢”。

  • 少陵

    是汉宣帝许后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司马村东。北距宣帝杜陵十八里, 因规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称为少陵。《汉书·外戚传》:许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师古注:“即今之所谓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

  • 沟沟崖

    又名沟崖。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十八里。德胜口村居沟口,是进入沟沟崖必经之地。有上崖、中崖、下崖之分。明、清时建有瑞峰庵、斗姥宫、娘娘庙、玉虚观等大小庙宇七十二座,今多已不存。相传这里原有飞瀑垂帘、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