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制建。“须弥福寿” 乃扎什伦布之汉译。据 《高宗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载,乾隆帝七十寿辰,班禅六世远道来此觐见,清帝以一年时间建成此庙,供其居住和讲经。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乃扎什伦布之汉译。占地达3.79万平方米,建筑风格综合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据《高宗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载,乾隆帝七旬寿辰,班禅六世远道来此觐见,清帝极为重视,以一年时间建成此庙,供其居住和讲经。寺自南而北,前有石桥,桥北为山门,上悬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正北为碑亭。北上有月台,上筑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坊后为大红台,台上四角筑小殿,台内壁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六世讲经之所。殿顶重檐攒尖盖鎏金铜瓦,瓦片呈鱼鳞状,四脊各有鎏金龙两条,腾空欲飞,姿态生动。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鎏金瓦顶。殿北有八角七层琉璃万寿塔,塔周有围廊,底层正南辟门,余各面皆有浮雕菩萨像,二层有八角平座及石栏杆。塔周有九间楼、罡子殿、单塔白台等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红宜县

    1937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红泉、宜川二县合置,治临镇(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取二县首字为名。同年12月改置固临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7年由陕西省红泉、宜川两县析置。以两县首字为名。治今延

  • 峨眉原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方舆纪要》 卷41蒲州: 峨眉原 “在州东五里。自西而东,绵亘逶迤,跨临晋猗氏之境”。

  • 罨画溪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即长兴港自合溪至画溪的一段江道。《舆地纪胜》 卷4: 罨画溪 “在长兴县西八里。花时游人竞集,溪畔有罨画亭”。《方舆纪要》 卷91长兴县: 罨画溪 “一名西溪。县西北诸山之水,汇流为

  • 循德县

    唐武德四年 (621) 改阳德县置,属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古郎山下。贞观十二年(638) 属严州。北宋初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阳德县改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东南古郎山下,属

  • 武兴县

    ①西晋置,属武平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北太等省境。南齐后废。②北魏置,为武兴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略阳县。西魏改名汉曲县。③唐天授元年 (690) 改文水县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山西文水县东十里旧城庄。因为

  • 大坝洪

    在今贵州黔西县境。《清一统志·安顺府》:大坝洪“在清镇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入水西境内。明天启初,副将张彦方败贼,深入大坝洪冈岛,即此”。

  • 炼铜山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方舆纪要》 卷85乐平县: 炼铜山 “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古山名。在今江西省乐平县北。产铜,唐时曾置冶场炼铜于此,故名。

  • 平水

    ①在今山西临汾市西。《水经·汾水注》:“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 ……其水东径狐谷亭北, ……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②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以城西汾水支流平水而得名。金、元时置

  • 西陉山

    即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元和志》卷14雁门县: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即“句注山”。

  • 掺八里

    即彰八里。即今新疆昌吉市。《元史·李进传》: 至元二十三年(1286),“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