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国, 姜姓。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 殷墟甲骨文中有 “在” ( 《甲骨文合集》 36956)、 “侯” ( 《甲骨文合集》 36416、36525)。商代铜器有“侯亚” ( 《殷周金文集成》 9075), 西周中晚期有 “侯弟鼎” ( 《集成》 2638), 春秋时期有“伯子父盨” ( 《集成》 4442)。 据王献唐 《黄县器》 考证, 国在战国初灭于楚。 西汉于此置箕侯国。
商周古国, 姜姓。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 殷墟甲骨文中有 “在” ( 《甲骨文合集》 36956)、 “侯” ( 《甲骨文合集》 36416、36525)。商代铜器有“侯亚” ( 《殷周金文集成》 9075), 西周中晚期有 “侯弟鼎” ( 《集成》 2638), 春秋时期有“伯子父盨” ( 《集成》 4442)。 据王献唐 《黄县器》 考证, 国在战国初灭于楚。 西汉于此置箕侯国。
明成化十二年(1476)置,属湖广郧阳府,次年改属兴安州。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西。清初迁治冷水河(今白河县西北冷水镇附近)。康熙二十五年(1686)迁今白河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属兴安府。民国初属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二里。《水经·洛水注》:“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施州。治所即今湖北宣恩县东北细沙乡。二十三年(1390)废。永乐五年(1407)复置,属施南宣抚司。清初改为东乡土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北。二十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贝江。为融江支流。《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背江在 “县西北十里。《志》 云: 背江之水历石门山,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盖即融江支流也”。《清一统志·柳州府》:背江“其源有
亦作谭巴墟。即今广东吴川市东覃巴镇。清光绪 《茂名县志》 卷2: “南之东,百四十里谭巴墟。”
①一作南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南平郡。治所在今湖南华容县东二里赵家湖侧。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华容县。②北魏太和十三年(489)置,为郢州治。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南。十八年(494)为南中
①即齐子岭。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里。《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秦岭,“ 《县志》: 高欢、宇文泰争战之界,故齐、秦岭两呼之”。②亦名南山。在今陕西南部。为渭河、淮河与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又名北岭
辽初置,治所在柔服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白塔村古城)。后改置云内州。
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古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邑于涿鹿之阿”。即此。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北四十里厚镇。南朝宋废。齐建武二年 (495) 复置,属北东海郡。寻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海州。八年 (625) 又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