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公

上公

①爵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杜预注: “爵上公。”②秩位名。居三公上。据《周礼》,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为九命,称上公。二王之后亦同。西汉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位上公。新莽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四辅为上公,王莽子孙亦加此位。东汉唯置太傅一人。三国魏相国(丞相)、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位上公。两晋南北朝太宰(太师)、太傅、太保位上公。唯十六国汉(前赵)以相国(丞相)、太师、太傅、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七公并位上公。③ 官、爵居公位者,亦得尊称上公,谓其位在诸官、爵之上。或亦作为“三师”的尊称。


1、官位级名。位在国君下百官上。《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注:“上公为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在汉朝,公分为上公和公两级。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位皆上公,丞相、太尉、大司空,即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的四辅,即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皆上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王莽传》)。东汉,仅太傅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后汉书·百官志》)。

2、爵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杜注:“爵上公。”

3、尊称。三师或官、爵在公位的,也尊称其为“上公”。

猜你喜欢

  • 散臣中校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豫王

    爵位名。太平天国前期诸王之一。豫王胡以晄初为丞相,后升护国侯,改封护天侯,又升豫王,称千岁,官阶为四等,辅佐天王处理军政诸务。系衔为露师豫王,对外行文则冠以“真天命太平天国”七字。其办事机关称豫王府。

  • 城门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征和二年 (前91) 始置,秩二千石。掌京城长安诸城门警卫,领城门屯兵,属官有司马一员及十二城门候。职显任重,每以重臣监领。王莽居摄时,更名为城门将军,诸城门各置校尉,始建国元年 (后9

  • 三司发运案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度支八案之一。掌汴河广济蔡河漕运、桥梁、折斛、三税。

  • 缋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色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缋工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判州

    官名。宋朝使相、宣徽使及宰相官至仆射、东宫三师者,即二品以上官,出领州、府,则为判州、判府。三品及三品以下官,出领州、府,则为知州、知府。

  • 西域都护丞

    官名,为都护之副,掌佐都护行施职事。《汉书·百官公卿表》:“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参看“西域都护”条。

  • 国史馆提调

    官名。清置,为国史馆的事务长官。满、汉各一人,分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及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掌章奏、文移及管理吏员、差役等事。

  • 提牢厅主事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提牢厅长官。满、汉各一人,于额外及试俸主事内拣选充任,任期一年。掌管理狱卒、稽核罪犯及支放衣粮药物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

  • 典食

    杂任职名。唐于左春坊典膳局置二百人,掌东宫膳食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