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府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作为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汉书·刘向传》: “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二府,丞相、御史也。”东汉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朝亦作为大司马、大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期“太府”与“少府”的合称。③宋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宋初赵普任枢密使,礼遇与宰相同,号称二府。后以中书门下掌政务,称东府; 枢密院掌军务,称西府,对掌最高国务,故并称二府。④ 明、清对府同知的别称。


1、西汉指丞相府和御史府,也指丞相和御史。《汉书·楚元王传》:“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注:“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见中华书局竖排本1944页)。2、东汉指司徒府和司空府。《后汉书·光武帝纪》:“县国不足直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何敞传》:“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注:“二府谓司徒、司空。”3、十六国前凉时指太府和少府。4、西魏、北周时指将军府和都督府。《周书·柳虯传》:“(独孤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虯为二府司马。”5、宋朝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二·枢密院》:“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6、明、清指知府和同知。因同知是知府的副职。

猜你喜欢

  • 集书校书郎

    官名。北魏置,集书省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

  • 候官

    官名。①北魏置,负责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 “(文成帝) 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疵失。”亦名候职。多时员至千数。孝文帝太和 (477~499) 初,减至四

  • 都御史

    官名。明朝都察院长官。洪武十四年(1381)罢御史台置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俱正二品。掌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监察御史,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后有以尚书,侍郎等官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

  • 太常礼仪院判官

    官名。元置,秩正五品,员额二人,掌理太常礼仪院内部事务。

  • 防御使

    官名。唐武则天圣历(698—700)中始以夏州领防御使。安史之乱期间,置于大郡要害之地,或称防御守捉使,掌本区军事防务,位在团练使下。唐朝后期,诸州刺史不带团练使者多加此衔,或与团练使互兼。诸道不设节

  • 世袭罔替

    清朝袭爵之制。天聪五年(1631)初定世袭之制,凡立军功或阵亡者,国家赏恤爵位,准子孙世代承袭。凡世爵皆有袭次,其不计袭次与国长存者,则加“世袭罔替”。宗室中亲王加“世袭罔替”者即俗称之“铁帽子王”,

  • 掌圃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场人置,掌国家林木果圃的管理,北周沿置。地官府虞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场人”。

  • 钦天监主簿厅

    明清钦天监的内部事务机构。其主官为主簿,秩正八品。明制员额一人,清设满、汉各一人。清制,凡本监章奏、文移,颁发各项应用物品、保管图书、天文生升补任用以及工役管理均为其职掌。

  • 园监

    官名,汉置,掌监庭园,《后汉书·皇后纪》:“又诏诸园贵人,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赢老不任使者,令园监实核上名,自御北宫增喜观阅问之,恣其去留。”

  • 土千户

    武职土官名。清制,秩正五品,甘肃地区置七人:河州保安撒喇四方、保安撒喇五族各一人,平番县、武威县、永昌县、古浪县、碾伯县各一人;青海地区一人,为奇克巴产南称族设;四川省置四十一人:咱理松坪、双则红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