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学

国子学

①国立儒学最高学府。西晋武帝咸宁(275—280)中置,隶太常,设国子祭酒、博士各一员,助教十五员,以儒学经典教授生徒。东晋时,博士、助教员数时有增减。南朝宋置国子祭酒一员、国子博士二员、国子助教十员,以助教分掌教十经; 若不置学,则助教只设一员,祭酒、博士为常设; 明帝泰始六年(470) 废学,改置总明观。南齐高帝建元四年(482) 复置,寻废,武帝永明三年(485) 复立,设国子祭酒一员、博士二员、助教十员,选用以经学为先; 下设典学、户曹、仪曹各二员,白簿治礼吏八员,保学医、威仪各二员; 同时省总明观。梁沿置,隶太常卿,兼领太学,设祭酒一员、博士二员、助教十员、太学博士八员,又有限外博士员,武帝天监四年(505) 又置五经博士各一员,大同七年(541) 又立正言博士一员、助教二员。陈沿置,有国子祭酒、国子博士、五经博士、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等。北魏先立太学,道武帝天兴二年(399) 增置国子学,太宗改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孝文帝太和(477—499)中复为国子学,迁都洛阳则立国子太学,设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国子助教等员。北齐国子寺置学,与太学、四门学并隶,置博士五员、助教十员。隋初因之,博士、助教各五员,学生一百四十人,文帝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罢隶太常,改寺为学,仁寿元年(601)又罢,唯立太学。炀帝大业三年(607) 置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无定员。唐初改国子监为国子学,隶太常寺,太宗贞观二年(628) 复置监,下统七学,国子学居首,以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官曾孙为学生,设博士五员、助教五员、直讲四员、五经博士各二员,地位高于其他六学。北宋太宗瑞拱二年(989) 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旋复旧制,以七品以上官子弟为生,称监生或国子生,仁宗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监生包括太学生、武学生,国子生则专指其父兄叔伯在朝、经补试合格入学者,名义属国子学,实际附属于太学。辽朝上京、中京、国子监置国子学,有博士、助教。金朝国子监亦置国子学,设博士二员、助教二员,又有国子校勘、国子写书官。元朝集贤院国子监置国子学,正七品,有博士二员,掌教授生徒,考较儒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 助教四员,分教各斋生员; 成宗大德八年(1304)为分职上都,增助教二员、学正二员、学录二员,督习课业; 典给一员,掌生员膳食。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亦置学,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吴元年(1367)定其官制,增设祭酒、司业、典簿; 明洪武八年(1375)又置中都国子学,以国子学分官领之,十五年均改为国子监。参见“国子监”。


官学名。创始于晋武帝,至惠帝时完成,是一种贵胄学校,与太学平列,隶属于太常。其时把太学作为庶族地主子弟的就学之地,国子学作为贵族子弟肄业之所,是当时实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以后,特别重视门弟阀阅的结果。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沿置,北齐置国子寺,国子学为国子寺所属的一学。隋初沿置,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学遂为国子监所属诸学之一。唐国子学置博士、助教各五人,直讲四人,五经博士各二人,招收三品以上官的子孙入学。宋沿唐制置国子学,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名义上为国子生,实际附属于太学。辽上京有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设博土、助教。金亦于国子监置国子学,招收宗室外戚及三品以上官子弟入学。设博士二人,正七品,分掌教授生员、考核艺业;助教二人,教授四人,分掌教诲诸生。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并设女真国子学,从“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元代国子监所辖的国子学指汉学而言。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世祖下诏成立国子学,命许衡为国子祭酒,教授蒙古学生,属集贤院。八年(公元1271年)增司业、博士、助教等职,学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无固定员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成立国子监,国子祭酒、司业改为国子监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国子学改为国子监的下属机构。博士以下为国子学官。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增助教名额,并增设学正、学录,督习课业;典给一员,掌生员膳食。学生员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定为二百人,伴读二十人,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三百人;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增置一百人,伴读二十人。此外又设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明清无国子学之名,于国子监中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教授诸生。参见“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猜你喜欢

  • 大清银行副监督

    官名。清末大清银行副长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定额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五年。掌佐正监督总理全行事宜,正监督有事故时代行其职。

  • 行军副都统

    武官名。辽置, 见“行军都统所”。

  • 军谘府

    官署名。清末新设的中央机构之一,即陆海军总参谋部。宣统三年 (1911) 改军谘处设。其职掌为上承诏命赞襄军谋,凡经武要略之政皆汇焉。置军谘大臣二人,掌府事。辖总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六厅

  • 统辖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有京畿统辖与番镇统辖两职,与京畿统管、番镇统管仅一字之差,可能统辖就是统管的别称或改名。刘庆汉曾任京畿统辖,其系衔为“殿前京畿统辖顶天扶朝纲尊王裕千岁”;方海宗曾任番镇统辖,其

  • 左熊卫

    渤海国十卫之一,相当于唐朝的十六卫,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 有事

    周朝执事官吏通称。《利簋铭》:“锡有事利金。”《尚书·周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 马政科

    官署名。清朝兵部车驾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二人。

  • 义部郎中

    官名。渤海国官,左六司义部属官,位卿之下。

  • 总纂

    官名。参见“纂修”。官名。清始置于国史馆,员额满四人,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及部属、科道等官派充;汉六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总掌国史编纂之事。北洋政府时期于国史馆、礼制馆、修订法律馆均置

  • 右内侍

    官名。西魏、北周时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官,即“右中侍上士”,隋朝修史避讳改。详见“中侍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