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外郎

外郎

①汉朝对散郎之称呼。汉之郎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汉书· 惠帝纪》: “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外郎,散郎也。”或谓给事宫外之郎,在郎官中地位最低。② 宋、元时对衙门书吏之称呼。《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二: “官人清如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合,糊涂成一片。”③明朝对吏员之称呼。《日知录》卷24《外郎》: “今以吏员为外郎。”④官名。清朝置,为衙门中之低级官员。如八旗都统衙门、驻防将军衙门、兵部武选司、盛京五部等机构内均设,员额不等,位笔帖式之下。一般由官学生考试后选用,秩从九品。属兵部武选司者,由兵部于领催内遴选咨部补授。五年期满并无过犯,经一一交待清楚,本司出具印结,咨部以八品笔帖式即用。属盛京五部者,多为汉军缺,由候补笔帖式内挨补,六年期满,除授州同、州判、县丞。


1、指散郎。汉朝的郎官,有中郎、侍郎、郎中等,掌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值班宿卫。这些郎官,都有具体职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具体职事的郎官,称为散郎,又称外郎。《通典·职官十一·三署郎官叙》:“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皆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凡四等,皆秦官,无员(限),多至千人,皆掌门户,出充车骑。其散郎,谓之外郎。”《汉书·惠帝纪》:“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注:“苏林曰:外郎,散郎也。”

2、泛指吏员。唐朝权德舆《权载之集四·送韦行军员外赴河阳》:“五年武弁侍明光,辍佐中权拜外郎。”清朝顾炎武《日知录·外郎》:“今以吏员为外郎。”

3、指衙门书吏。唐宋时衙门书吏称外郎。《元曲选·魔合罗二》:“官人清如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合,糊涂成一片。”

4、清朝官名,秩从九品,位在笔帖式下,为衙门中的低级官吏。属兵部选司者,五年期满无过者可补八品笔帖式;属盛京五部者,六年期满后无过失,可授州同、州判、县丞等官。见《清史稿·职官一·盛京五部》。

猜你喜欢

  • 总理行营大臣

    官名。清朝掌管行营政令之长官。光绪(1875—1908)初年置,六人,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及满大臣内特派兼管。下属有办事章京十六人,掌章奏文移,由护军参领兼任。官名。清置,为总理行营事务处的主官,见“

  • 指一级官署。历代所设,名称不一,地位悬殊。北齐门下省辖有尚食、尚药等六局,太常寺太庙署下有郊祠局、崇虚局。后代亦有设局者,如太医局、礼制局、司经局、掖庭局,以及宦官衙门中的兵仗局、银作局等。至清末内阁

  • 再考

    官吏考核制度。明朝定为考满之法。见“考满”。

  • 北平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洪武十五年 (1382)置,为明初诸道监察御史之一。设三、五人,秩正七品,掌监察百官。以时巡按所部,追核刑名,照刷卷宗;并协管在京吏部、金吾卫、旗手卫、直隶苏州府卷宗照刷工作。永乐元年 (14

  • 海洋测量师

    海关海事部理船科的洋员。见“海事部”。

  • 典厩署令丞

    官名。隋炀帝改殿内省尚乘局的龙厩署为典厩署,唐沿置,改属太仆寺。有典厩署令二人,丞四人,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所属有府、史、主乘、典事、执驭、驾士、掌固等员。

  • 监狱教师

    监狱职员名。北洋政府设于新监狱,承典狱长之命,从事对犯人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工作。监狱如未设专职教师,则对于犯人文化知识的教育由教诲师兼理。国民党政府监狱沿置。

  • 司狱司

    官署名。元、明、清三朝掌管刑狱之机构。元大德七年(1303)始置于刑部。此外,大都路及南、北两城兵马司下亦置。掌率狱吏、典囚徒之事。明、清刑部、顺天府、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皆置。各设司狱一人或数人,办理

  • 绦作

    官署名。明朝宦官所掌内府衙门之一。隶属御用监,设掌作一员,协同无定员。掌造各色兜罗绒及诸绦绶之类。宫廷祗应机构。明置,又名洗帛厂,属御用监。掌织造各色兜罗绒及诸绦绶。设掌作内官一人,协同内官数十人。

  • 陆军检阅使

    军官名。北洋政府设置:属陆军部,掌检阅陆军部队。实际上是因人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