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捉使
使职名。唐初于边要之地置军屯防,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城、镇,而总领于道。守捉置使以领其属。安史之乱起,诸郡当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肃宗乾元元年 (758)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其后,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罢天下州团练守捉使名。
官名。唐初,边防军,小曰守捉,大曰军,皆置使,为领兵官。见《新唐书·兵志》。
使职名。唐初于边要之地置军屯防,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城、镇,而总领于道。守捉置使以领其属。安史之乱起,诸郡当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肃宗乾元元年 (758)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其后,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罢天下州团练守捉使名。
官名。唐初,边防军,小曰守捉,大曰军,皆置使,为领兵官。见《新唐书·兵志》。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诸帐官中的大国舅司,掌国舅乙室已小翁帐兵马之事。
见“大名府”。
官名。南朝齐后宫置,以宦者担任。
官名。元置,为南窑场的主官。见“大都四窑场提领”。
官名。北洋政府置,为全国经界局的长官,见“全国经界局”。
官名。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文职。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设有,设于府或土府内。正五品。有自己所管辖之地区,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吏部。详“土官”。文职土官名。清制,云南省置一人,隶广南府;贵州省置
官名。明朝建文(1399—1402)中,改通政司为通政寺,改原通政参议为通政少卿、通政寺丞。成祖即位,复旧制,复称通政使司左、右参议。
①官署名。隋始置。有盐州牧监,隶陇右牧总监。唐朝沿置,又称监牧,隶太仆寺。分隋典牧署、牛羊署职能而设,依养马数目,以五千、三千、一千为率,分上、中、下三等。设监、副监以掌群牧孳课。明初亦置,又称群牧监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管理西北各部。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宗侍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