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二品。掌军民之务,在各道设置。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转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设使三员,同知、副使、经历、知事各二员,或置宣慰使都元帅、副都元帅、佥都元帅等职。


官署名。元置,为设于沿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元代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地,凡五道及九处。五道为渐东道、广东道、广西两江道,海北海南道、福建道诸宣慰使兼都元帅府;九处为:① 者线、蒙庆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者线(今泰国清盛);② 八百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今泰国清迈; ③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大理; 以上三府隶云南行省。④ 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贵州,隶湖广行省。⑤ 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司都之帅府,治所在察罕脑儿,隶陕西行省。⑥ 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别失八里(今新疆省吉木萨尔境),掌畏吾儿地的军政,宣宗时隶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泰定帝时入察合台汗国。⑦ 吐番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辖朵思麻路等地(包括今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甘南,四川省阿坝等地区)。⑧ 吐番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朵甘思等地(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等自治州地)。⑨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前藏、后藏及阿里三部。藏语,乌思意为“中”,清译“”,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部。以上三府隶宣政院。每府设宣慰使三人,秩从二品;同知二人,秩从三品;副使二人,秩正四品;经历二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并参用少数民族酋领。

猜你喜欢

  • 中宫仆丞

    宦官名。北齐置,长秋寺中宫仆署次官。

  • 大赘官

    官名。新莽置,秩位上卿,为六监之一。主乘舆服物,后又典兵。新莽亡后即废。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乘舆服御之物,后又掌兵,秩位上卿。见《汉书·王莽传》。

  • 司鬯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鬯人下士二人,掌管供给鬯酒和彝尊上的饰巾。郁人所掌的鬯酒为未和郁金之鬯酒。北周因之置司鬯中士,正二命;司鬯下士正一命。属春官府典祀中大夫。

  • 持书平

    官名,汉置,为持书侍御史的省称,掌评全国审判中的疑案。《后汉书·杜林传》:“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参看“持书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条。

  • 廪牺署令

    官名。即廪牺令。

  • 变置

    周朝天子更换诸侯国君。《孟子·尽心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 某宫副部署

    官名,辽置,见“十二宫都部署司”。

  • 保定等处大兵农使司

    见“大兵农司”。

  • 都将

    官名。①北魏所置武职之一种。统禁军侍卫皇帝左右或出征、镇守在外。出外时多作为一路主将。如西道都将、义阳道都将、南征都将等,随皇帝出征时有的主管前锋或中军,为前锋都将、中军都将。地位很高,多自“镇将”或

  • 鞄工中士、下士

    官名。《考工记》有鲍人。《说文解字》说:“鞄,柔革工也,从革,包声。《周礼》曰柔皮之工鲍氏。”北周依《周礼》置鞄工中士,正二命,鞄工下士,正一命。属冬官府司皮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