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寄禄官

寄禄官

官制用语。宋朝用以确定官员俸禄、品秩的阶官。唐朝前期,官员皆依品领俸。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始改以官定俸,自三师、三公至参军、文学博士、录事,月给一百二十贯文至十贯文。中期以后,三省、六部常以他官主判,其正官渐失本职。宋初,又以京朝官出领州、县,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类以他官主判,其正官非有特旨不领本职。然犹袭唐制,以官定俸,如别无差遣及所任差遣未入《禄令》,即领本官俸,因称其官为寄禄官。铨叙、升迁皆以此为资级,同时以此确定官品。北宋前期,文臣以三师至诸寺监主簿为寄禄官; 武臣以节度使至刺史,横班、东西班诸使副,以及三班使臣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省部寺监之官复为职事官,裁定原散官制为《寄禄新格》,以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为文臣新寄禄官。徽宗崇宁二年(1103),又置承直郎至将仕郎七阶,为选人寄禄官。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寄禄官,置大夫及郎诸阶,罢横班及东西班诸使副; 内侍与医官亦改置新阶,寄禄之制始臻完备。南宋因之。


宋朝专用来表示官阶俸禄的官号,不表示实际担任官职,这种官号,称寄禄官。神宗元丰年间实行新官制,寄禄官号改为官阶名。见《宋史·职官九》。

猜你喜欢

  • 提辖军器所

    官名。南宋置,为军器所属官。初设六员,后改二员。

  • 管粮同知

    官名。亦称监兑同知。清朝督理漕粮的官员。隶于总漕。初以府推官监兑漕粮。康熙六年(1667)改委各府同知六人,秩正五品。稽查米色之美恶,兑运之迟速,並查禁包揽、搀和、需索、滋事等弊。光绪三十一年(190

  • 大驭

    ①《周礼》官名。夏官司马的属官。中大夫爵。一说为周朝置。掌王车玉路的驾御。②官署名。西魏、北周置。属夏官府。以大驭中大夫为长官,下役小驭下大夫,辖戎驭下大夫,斋驭下大夫、道驭上士、田驭上士、衔枚中士等

  • 文班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始置于太祖时,所掌不详。置太保、林牙等职。官署名。辽置,属北面朝官。所掌未详。以文班太保、文班林牙为正副主官。

  • 御人

    官名。①侍御之臣。西周、春秋置。《得免父鼎铭》:“中伯御人得免父作旅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御人以告子元。”② 女官。新莽置。《汉书·王莽传》:“御人八十一,视元士”,“佩印韨,执弓韣”参见“

  • 北部给事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派驻北部曹的官员,佐理曹务,并负有监察之责。《魏书·尧暄传》:“(吕) 受恩为侍御中散,典宜官曹,累迁外都曹令,转北部给事,秦州刺史。”从三品上,孝文帝太和(477—499) 改制

  • 同知防御使事

    官名。金置,为诸防御州副长官,位在防御使下,正六品,掌通判防御使事。见《金史·百官三·诸防御州》。

  • 谗臣

    官制用语,指花言巧语、巴结奉承,歪曲事实,陷害忠良的“奸臣”。《史记·赵世家》:“奸臣在朝,国之残也;谗臣在中,主之蠹也。”

  • 门子

    ①周朝卿大夫嫡子之尊称。以其将代父当门户,故名。②替官府守门之人,属役之一种。明朝为里甲正办外之常役,清朝为贱役。

  • 掌彩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工。员二人,从九品。唐改隶尚功局。为司彩、典彩之佐,正八品,协掌锦衣缣彩丝枲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尽归其职于宦官。宫中女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