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州兼理司法长官

州兼理司法长官

(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监察区,监察区长官的名称,在京师地区为司隶校尉,掌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其他十二监察区的长官称为刺史,所部各郡国的行政与司法均受其监督,有权过问重大的司法案件。有关司法的属官有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东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州成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划,州刺史成为州的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其时州佐助刺史掌理司法的属官有都官从事。(2)隋唐时罢郡,以州统县,有时州郡互称,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长官称太守,也都兼理司法。其时州(郡)佐理司法之官有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前者佐理刑事审判,后者佐理民事审判;又有典狱和问事。州有专职的佐助司法的人员,对于徒刑有完全的决定权。(3)宋代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兼理司法。其佐助审案的属官有司理参军(其衙门称为司理院,大州分设左右二司理参军,司理院亦分为左右)、录事参军(其衙门称为州院),还有判官与推官亦管审案(他们的衙门设在州衙之内,称为“当置司”);隋唐的司法参军,至宋变成为检法官,专管审问结束后的检法量刑,其量刑的文书并须由录事参军的副署才有效。宋代实行“翻异别勘”制度,对于徒刑以上的案件,在审问完毕以后,必须经录问(即由原审问官以外的其他官员核实口供)后才能进行检法断刑,如果犯人在录问时有翻供,便须移交别的衙门去审问。一个州所以要设三至四个审判机构,就是为了便于在犯人翻供时移送另审。一个案件在录问和检断完毕之后,在行刑之前还须在州衙门“引问”,即由州的长官亲自过堂审问,如果案件原审有问题,州的长官当驳不驳,亦得减原审问官三等处之。元代的州尹、明清的知州,也是兼理司法的行政长官,掌徒刑的决断。

猜你喜欢

  • 县监工

    县工官名。秦置,《吕氏春秋·季春纪》说:“百工咸理。”高诱注:“监工,工官之长。”

  • 驿官

    驿传官吏的泛称。古称候吏,汉朝唐朝称驿吏、驿官,掌邮驿传舍。《新唐书·李元谅传》:“师方出关,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

  • 高车虎贲司马

    官名。北魏置。侍卫武官首领,佐高军虎贲将军统领高军虎贲,位在高车虎贲将之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武官名。北魏置,见“高车虎贲司马”。

  • 右遂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可省称为“右遂伯”。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五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职掌参见“遂伯中大夫”。

  • 铸印篆文官

    宋朝少府监属官。掌官印铸造、书写印文之事。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铸印篆文官二人,掌刻印信篆文。

  • 司天台监

    官名,唐为司天台的长官:金为司天台的副长官,其地位在司天台提点之下。详见“司天台”。

  • 尚书左民郎

    参见“左民郎”。

  • 将下军

    春秋晋国等置下军长官。参见“三军”。

  • 挨贡

    参见“岁贡”②。

  • 銮舆卫

    见“銮仪卫”。官署名。清置,掌供奉乘舆秩序卤簿,辨其名物与其班列等。其长官为掌卫事大臣,正一品,以满、蒙王公大臣兼任。銮舆使,正二品,满洲二人、汉军一人。其属有堂主事、经历厅经历、笔帖式等官,还有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