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纳言

纳言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见《季木藏陶》第80号。后世因作为侍中的别称。隋朝因避文帝讳,改侍中为纳言,置二员,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名侍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纳言,三年改名侍中。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复置纳言,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中宗神龙(705—707)中复改侍中。参见“侍中”。②新莽由羲和(大司农)改名。东汉复名大司农。③东汉以来对尚书官员的别称。④北周武帝时由御伯改名,设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掌出纳帝命,为枢要近侍之臣。隶天官府。


官名。1、掌出纳帝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2、王莽改大司农曰纳言,改太常曰秩宗。纳言秩宗皆文职,但王莽也使其将兵征伐,“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故又称纳言将军、秩宗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参看“大司农”。尧时设纳言,犹后代的尚书,为国君的喉舌,掌传达国君的命令和上呈有关文书(见《尚书·尧典》。“龙作纳言,出入帝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掌侍从。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二人,掌出入侍从,属天官府;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掌侍中之职,宣帝末,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又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武德四年又改称侍中。见《通典·职官三·侍中》。

猜你喜欢

  • 重臣

    官居要职的大臣。《管子·明法解》:“乱主之行爵禄也,不以法令案功劳; 其行刑罚也,不以法令案罪过,而听重臣之所言。”

  • 民部吏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二命。

  • 大丧史

    官名。春秋时陈国等置。掌丧葬礼仪。《陈大丧史高钟铭》:“陈大丧史仲高作铃钟。”

  • 权局

    见“摄官”。

  • 门尉

    官名。战国置,为守门之吏。《墨子·号令》:“门尉昼三阅之”。秦汉沿置,隶宗正。《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芒侯耏跖,以门尉前元年初起砀,至霸上,为定武君”。《百官公卿表》: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更

  • 女正职官

    官类名。太平天国前期置女正职官,设有左辅正军师、右弼右正军司、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各一人,女军师之下,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女丞相正副各一人,自天官正丞相至冬官副丞相共十二人。女检点三十六人,自殿前左

  • 三旗包衣护军营

    内务府所属军队。清置,原属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改隶内务府。选取包衣兵之精者组成,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中各有一营。掌守卫各宫门禁。主官为护军统领,下设参领、护军校等官,共一百九十

  • 劳工教育设计委员会

    实业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兼隶教育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月十二日公布的《劳工教育设计委员会章程》规定,掌下列事项:一、劳工教育之建议;二、规划调查劳工教育状况及其改进;三、拟订各

  • 中书分省

    官署名。元末置于有关行省,以处理军政事务。自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起,先后于济宁(今属山东)、彰德 (今河南安阳)、陵州 (今山东德州),冀宁 (今山西太原)、保定、大同、真定 (今河北正定)

  • 四安将军

    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的合称。详见各条。官名合称,即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东汉陶谦、曹休曾任安东将军;东汉末年段煨、三国魏钟会、邓艾曾任安西将军;东汉末年刘表、三国魏张鲁曾任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