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又称阿儿浑卫。设于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六月,统阿儿浑军人。置营于荨麻林 (今河北张家口西洗马林)、丰州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等地,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
皇帝的命令称圣旨,皇后的命令称教旨,太子的命令称令旨。汉朝蔡邕《蔡中郎集·外集二·陈政要事疏》:“臣伏读圣旨。”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蕃部中大夫司匡上士佐官,正二命。
官名。北魏置,为统兵武官。《魏书·尉拨传》: “(拨) 从讨和龙,迁虎贲将,转千人军将。”
唐代由吏兵二部侍郎主持的铨试分为两组,其一组称为东铨。见“三铨考试”。
即“江苏清吏司”。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东汉时代按品级评定人物的做法。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把人物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等,将其所举的古今人物,分别填入这九等表中。东汉时选拔官员实行乡闾评议,其时清议名士的
官名。辽置,见“先锋使司”。
学官名。西晋置,掌教授书法。《晋书荀勖传》: “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官制用语。又称干堂。宋朝官员注授差遣的一种方式。京朝官不由吏部注授差遣,而由朝廷直接除授差遣,称为参堂,或称堂阙。